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尝试

佘同考

(河北唐县长古城乡白沙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141-01

摘要: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化;问题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一、设计生活情境,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我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例题之外,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加以练习:

师:淘气快过生日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份礼物。于是,带着淘气来到了商场,最后,淘气看中了一个书包和一盒彩笔,它们的价钱分别是书包32元,彩笔19元(多媒体展示书包和彩笔的图片及价钱)。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呢?”“你能估计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我特别设计了一个估算情节。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

生:我是这么估计的,32和30比较接近,就先把32想成30,19和20比较接近,把19想成20,30+20=50,妈妈大约要带50元。

学生用四舍五入的凑整法进行估计,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计算出了准确的结果:32+19=51。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当我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刚才咱们的估算有点问题。”

我示意他解释一下他的发现。

生:我们估算的结果是50元,而实际上买这两样东西要花51元。如果淘气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估算,只带50元钱,那就不够了。上次,我妈妈带我去买书,估计要花七八十元,我妈妈就要带上100元。多带一些才行,要不然书就有可能买不齐了,而且,万一淘气还想要别的什么东西——因为他过生日,他妈妈也许要给他买的。所以,只带50元钱就更不够了。

说得多好呀,这个学生是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了!在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想得真周到,他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考虑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理论上50元就是估算的正确结果,但是实际生活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不应该只带50元钱。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更要认可学生源自于生活的见解。因为数学本身就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理论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还原应用于生活。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我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观察学习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这样,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作业编排要体现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巧妙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