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王克伟

王克伟

(青岛师范学校,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多,调查发现他们在强迫、敌对、偏执等方面症状明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应试教育的深入影响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学校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建立符合要求的心理咨询室等。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迅猛,学习压力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本调查针对青岛某高中2010年在校的高三、高二学生展开,共选取了8个班344人作为测试对象,调查选用SCL-90量表。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调查得出,症状总分大于160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高三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30.53%;其中大于250分、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有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1%,他们的强迫、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分数已经远远超过2分,需做进一步检查;各因子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以上调查说明,高三学生各因子分数中,强迫症状、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值明显偏高。

1.2该校学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该校学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学生样本的强迫症因子显著高于常模,焦虑因子也高于常模,抑郁、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焦虑、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

1.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强迫、焦虑2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从各因子分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4高三与高二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情况比较。总分人数比较:症状总分大于160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高三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53%;高二级部有问题学生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03%。各因子分数比较可以发现,高三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均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学生只是在抑郁、偏执两个方面得分高于高三学生。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离高考的日益接近,学生的压力在不断升高,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2对策与建议

2.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

2.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等等。个别咨询可以解决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2.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

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自觉、有意、有序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科教学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力求让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积极的学习。

2.4通过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学校中,必须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家长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角色与孩子沟通、交流。家长要认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绝大多数在家长身上的道理,与孩子一起成长。

2.5通过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健康的人格,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和召开感人的主题班会,形成良好的班风与集体舆论等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所有生活之中,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6学校成立心理教研组。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心理教研组,凝聚各方优势资源,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和各种针对教师与学生的校内讲座与心理知识培训,可以加强教师们的“育心”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2.7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为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专门设置的,他们主要负责开展班级心理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促进大家的心理健康。班级心理委员在联系学生和心理老师、促进班级整体心理素质提高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心理辅导[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