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漏报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医院感染漏报调查分析

杨梅李嘉刘腊梅

杨梅李嘉刘腊梅(孟州市人民医院河南孟州454750)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28-02

【摘要】目的评价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质量和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发生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化方式,定期对出院病历进行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结果实查率100%,漏报率100%。

【关键词】医院感染调查

1.1一般资料2010年12月28日至12月31日对2010年3月1日至3月31日,9月1日至9月30日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科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漏报调查。

1.2调查方法专职人员对3月份和9月份全部出院病历逐份进行复查,以计算出漏报率。

1.3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是否医院感染。

2结果

2.1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出院病历共1771份,实际调查1771份,实查率100%,已上报院感病例数45例,查出医院感染漏报数4例,漏报率8.16%。

2.2科室医院感染漏报率见表1

2.3医院感染漏报部位分布见表2

表2医院感染漏报部位分布构成比

部位感染漏报例数构成比

泌尿系125.00

下呼吸道250.00

皮肤软组织125.00

合计4100

2.4医院感染部位病原体漏报见表3

表3医院感染部位病原体漏报汇总表

病原体菌株数下呼吸道泌尿系皮肤软组织

白色念珠菌1110

枸缘酸杆菌1001

3分析

3.1医院感染漏报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3.2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监测目的认识不够,仅仅把医院感染发病率作为一项指标来完成,有的认为科室院感报多了对科室的影响不好。特别是目前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增强,担心病人的不理解,怕引起医疗纠纷,因而在院感病例上报问题中态度不积极主动,导致院感病例漏报。

3.3部分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如:一些外伤口的清创伤口发生的医院感染,有些医生认为是污染伤口是不可避免的,不愿意主动上报;对一些外科手术出院后发生的手术切口感染,认为不是医院感染,尤其是新来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学习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和诊断医院感染病例而发生漏报。

3.4由于细菌培养时间较长或者病人住院前期抗菌药物应用之前医生未及时为病人做必要的病原学检查,或者病人怕花钱不愿意做病原学检查,导致一些医院感染病例诊断不清而漏报。

3.5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没有定期对住院病人查房,导致一些感染病例没有及时发现而引起漏报。

4对策

4.1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4.2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其对医院感染诊断判断力。

4.3开展前瞻性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其有关危险因素,其具体做法是:院感专职人员每周定期深入病房,对全院发热病人、细菌培养病人、重症监护病人及抵抗力低下等特殊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包括对病历的调查及对这类病人的查房,对一些特殊病人院感办及时提出一些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现医院感染及时提醒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要求及时在住院病历的最后诊断加上医院感染诊断,这样也避免了出院病历首页漏填医院感染名称的现象。对出院的医院感染应与主管医生共同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探讨防治方案,提出预防聚集性和暴发流行的措施。

4.4院感办专职人员加强与临床科室主任的联系、沟通,督促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加强对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一方面能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可引起科室的重视。

医院感染的监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工作,通过专职人员主动深入病房,采取多种监测手段,加上临床科室的重视,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将会大大降低漏报率,使我们能比较准确的掌握医院感染信息,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