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有效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5
/ 1

历史课堂有效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吴高成

历史课堂有效讨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吴高成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历史课堂有效讨论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环,那么历史课堂有效讨论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讨论一下,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本身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

初中历史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讨论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学生去讨论呢?我看并不是这样。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中有一个讨论题“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这个讨论题不值得去讨论,看书就知道答案。又比如有的历史老师讲“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时,让学生去讨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个问题,我看没有必要,对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需要教师的渊博知识去讲清楚,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及生活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如果要他们自己去讨论,不知道要谈论到何年何月呢?因此,老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去讨论。

二、课堂讨论的问题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围绕一定的主题

课堂讨论不是形式,不是走过场,而是要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服务,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等问题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从我听课的情况来看,有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有的老师来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是怎么死的,这样的讨论有意义吗?能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吗?

三、课堂讨论的问题是否越辩越明,思路越理越清

课堂讨论的问题,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问题的答案是越辩越明朗,还是越辩越糊涂,甚至走进死胡同。例如:我在让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西安事变”这个问题时,当时学生讨论热烈,出现两种意见:一些同学认为蒋介石该杀,一些同学认为应和平解决。我让他们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以及带来的后果,通过他们的陈述,那些认为蒋介石该杀的同学,这时也转过弯来,认为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因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如果遇到学生的讨论越辩越糊涂,老师要积极引导,避免学生走进死胡同,这时可以让学生暂时不讨论,课后去查阅资料,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讨论。

四、课堂讨论的问题的时机是否合适

课堂讨论的时机应灵活安排,可以在前半段,也可以在中间半段,还可以安排在后半段,当然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实际内容来决定。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课,只有当学生知道洋务派是怎样产生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洋务派兴办的军用、民用工业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半段。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例如,当我讲到“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本来有机会脱身,但他决心为变法牺牲,坚决不走时。下面的同学小声说不值得,我抓住这个机会并马上调整策略,临时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围绕“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发表看法,通过讨论,同学们最后认为谭嗣同的血并没有白流,他警醒了一代人,几代人,千千万万的有志人士,为了真理,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学生从中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血与火的洗礼,将给学生发展的轨迹带来不可估量的动力与鞭策

五、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讨论问题的设置应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设置讨论的问题应有所区别,不能同等对待。简单地说,层次高的学生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层次低的学生应简单一些。这样才能让层次高的学生吃得好,层次低的学生吃得饱。不然就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就是在同一班级,在问题的设置上,也应有所考究,因为同班级的学生也参差不齐,要让大多数同学参加到讨论中来,有话可说,如果只有几个同学发表意见,那么讨论的问题就应重新设计。

六、课堂讨论的问题师生是否准备充分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此问题,特别是安排在前半段的讨论。一定要安排学生课下先做准备,可以从课外书籍、网络上收集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资料。如果学生办不到,老师就要准备好资料,如: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这样学生才有法可说、有事可论。例如:我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有很多同学从网上收集到许多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在讨论的时候,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显得非常活跃,达到了评价的目的,而且知道今后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懂得评价人物的方法和步骤。

以上几个问题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实际上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讨论,应注意的问题还很多,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讨论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在教育战线一线的老师,更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驾驭好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是我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