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报道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回顾性报道分析

刘茂

湖南省醴陵市中医医院湖南株洲412200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病例,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集的50例使用乌头类中药并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等,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结果:造成乌头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涉及使用方法不当、使用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炮制不当、煎煮不当、患者自身因素等,其中,以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不当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4.0%和28.0%,二者比例合计超过50%,显著高于其他原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头类中药在用药期间可能因多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用药监测及管理,科学合理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回顾报道

【abstract】objective:toretrospectiveanalysiscasesmonkshoodclassadversereactionscausedbycommonChinesepatentmedicine,providethebasisfortheclinicalreasonableapplication.Methods:fromMay2012toMay2012collectionof50casesusebetweenmonkshoodcla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drugadversereactionsduringthe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theclinicaldataofpatients,themainmanifestationsofadversereactions,themaincausesofadversereactions,etc.,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Results:aconitumdrugsdrugadversereactioncausedbyimproperinvolvestheuseofmethods,themainreasonsforimproperuseimproperdosageimproper,compatibility,processing,decoctingandthepatient'sownfactors,amongthem,tousemethodsandimproperdosageproportionofthehighest,24.0%and28.0%,respectively,theproportionoftotalmorethan50%,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otherreasonscauseadversereactionshappen,a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monkshoodclassChinesemedicineduringthemedicationmaybethe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scausedbyvariousfactors,shouldstrengthenthedrugmonitoringandmanagement,scientificandrationaldruguse,inordertoreduce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

【keywords】monkshoodclassChinesemedicine;Adversereactions;Reviewreports

乌头类中药是附子、草乌、川乌、天雄等一系列药物的统称,虽然其可以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毒性,且治疗剂量、中毒剂量的差异较小[1],实践应用中一旦把握不当很容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重者致死,《神农本草经》中也将乌头类重要划为下品[2]。本文就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集的50例使用乌头类中药并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对其不良反应的表现、影响因素等进行总结研究,并探讨乌头类中药的合理用药方法、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收集的50例使用乌头类中药并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其中男2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20岁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4±2.3)岁。患者的疾病类型包括跌打损伤(12例)、风湿性关节炎(29例)、腰腿疼痛(9例)等。

1.2方法

参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附则》中的有关规定,并按照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其中以患者在常规剂量治疗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症状为副作用;以患者用药后出现严重机体损害性反应为毒性反应),回顾调查患者使用乌头类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表现,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

50例使用乌头类药物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失常、头晕、面色苍白、手足甚至全身麻木、神志不清或情绪紧张、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或者腹泻等。

2.2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乌头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涉及使用方法不当、使用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炮制不当、煎煮不当、患者自身因素等,其中,以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不当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4.0%和28.0%,二者比例合计超过50%,显著高于其他原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3讨论

本文对50例乌头类中药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其不良反应表现较多,累及多系统、器官。而用药剂量过大和使用方法不当是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①使用剂量不当和使用方法不当。我国药典中明确规定乌头类药物的用药剂量应在1-3g之间,但多数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出现超剂量给药的情况。调查研究显示[3],乌头类药物中的乌头碱使用剂量达0.12mg即可诱发中毒反应,达到3-5mg后则可直接致死,一旦在处方中乌头类药物的给药剂量超标,则很容易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同时,因乌头类药物有祛风散寒之效,民间常通过用其泡酒、炖肉等来实现滋补或治疗作用,由于缺少用药前的加工程序,毒性高,长期饮用或食用会引起不良反应。因这两种情况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到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的52.0%,需要给予较高的重视。

②炮制不当和煎煮不当、配伍不当。《神农本草经》中指出,乌头类药物在使用前需经炮制,不可生用。这是由于生附子经炮制处理后可使毒性大大降低,有动物实验表明[4],3-60倍炮制后的附子在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等指标检测结果与生附子相当,提示炮制在乌头类药物使用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乌头类药物煎煮时间与毒性存在显著相关性,每煎煮1小时,则其总碱中有毒物质的比例可降低7.8%,煎煮时间过短则乌头类药物的毒性仍较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③配伍不当。中药多以配伍形式使用,配伍得当可使药物合用后的药效显著增加、毒性有效降低,而配伍不当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乌头类药物不宜和麻黄、犀角以及贝母、半夏、白及、白蔹、瓜萎以及其他生物碱类药物同用。

④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身体条件不同,乌头类药物的中度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后的表现等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时也许注意个体差异的影响。

针对造成乌头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应给予积极的对症干预,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一,正确使用乌头类药物,提高用药安全性,要求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做到辨证用药,确定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用药适应证。同时,按照“小剂量渐增”的原则严格控制给药剂量,防止过量给药的情况;

二,加强乌头类中药的管制和监督,要求凭医生处方方可调配购买,防止患者自用使用方法不当致不良反应。有毒药物在未标记“生用”的情况下,需要经炮制后方可使用,在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法上要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做到正确煎煮,乌头类药物使用时要先煎久煎,一般应先煎30-60分钟,或以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三,提高对个体差异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不同患者身体条件与用药相关性的研究,做到差别用药、针对性用药,将个体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把握临床给药的“度”。

总之,乌头类中药在用药期间可能因多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加强用药监测及管理,科学合理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韩云霞.乌头碱类引发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67-6369.

[2]卢恒清.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7):65-67.

[3]赵春芳.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J].医药,2015,32(5):243-245.

[4]张文东.乌头类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