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三维融合----基于临床岗位高职医学毕业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3

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三维融合----基于临床岗位高职医学毕业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对策

沈小美

沈小美(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R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人性化医疗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人文素养,高职层次医学教育面临人才培养方案的二次革命。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人文教育与临床实习的三维融合,可以实现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三维融合;医学生;人文素养“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和社会公众日益增强的健康维权意识不谋而合,要求医学以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为旨归,医疗过程应该是祛除疾病与关怀生命的统一,实现人性化医疗。人性化医疗概念的形成,对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临床工作技能型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要求直指医学院校特别是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医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又一次彻底革命。为此,笔者精选本地六家有代表意义的医院,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医患纠纷事件为观测点,结合高职医学院校现有人文教育情况,就构建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培养道德品质、情理感知、表达沟通以及文化通识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增进学生就业附加值。

1.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状况近年来,医患恶性纠纷事件频发,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

笔者对本地六家医院某年度发生的医患纠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1人文素养缺失是形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因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性问题引发医患纠纷的占17.9%,因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患之间交流和沟通不到位引发医患纠纷的占82.1%。可见,“医疗服务人员态度、沟通不到位”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而医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的水平。据此可断言,人文素养缺失是形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

1.2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1.2.1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一是职业责任薄弱,表现为医务工作者责任心不够,对患者及其生命健康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尊重,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基本热情;工作不积极主动,观察病情不细致周全,处理问题不及时到位,临床护理敷衍草率;二是道德修养有偏差,表现为部分医务工作者注重物质利益和经济关系,对收受礼金、回扣习以为常,亵渎了“医者应以救人为天职”的神圣使命,医患关系越来越冷漠。

1.2.2人文通识掌握不足。表现为医务工作者在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先天不足”、呆板机械,不能“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的患者性格、处境、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沟通技巧;对患者的方言习惯和当地生活习俗缺乏应有的了解,或听不懂或不在意患者及其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使患者及其家属因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精神需求受到压抑而产生不安和担忧。

1.2.3情理感知能力较弱。一是表现为在临床操作中自我意识较强,换位思考和同情心态较弱,对患者的病痛和诉求是“漠然处之,敬而远之”,他们冰冷的表情、公式化问询、生硬的动作、简单急躁的行为,让患者产生距离感、疏远感和疑虑感;二是审美标准偏离职业约束,部分医疗工作者在岗位上有染发、着便装、穿拖鞋,吸烟现象,甚至出现边工作边接听玩弄手机或嬉笑等行为,不符合“白衣天使”庄重的职业形象,让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

2.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是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合理的人文课程设置、优质的人文教学内容、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让位于专业知识传授,从教育管理者到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评估机构,对此都习以为常。高职医学生沟通能力、仁爱情怀等人文素养普遍较差,难以适应职业需求。

2.1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对于综合性高校和医学本科院校而言,高职层次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学制短、实习时间长、专业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的特点。另一原因,我国多数高职医学院校是在21世纪由中专卫生学校升格而来,受实用型办学理念的影响,设置的人文课程一般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德育、体育课程外,开设《大学语文》之类课程以教授人文通识的院校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只能通过选修课和校园文化活动来接受零碎肤浅而非全面系统的人文教育,开展系统性人文素养培育熏陶只能成为人文教师的奢望。

2.2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临床实习脱节一方面,传统人文课程在总的教学时数中所占比例,与专业教学严重失调。

不少专业带头人一提到培养质量,就埋怨学生表达与理解能力差、阅读速度慢、沟通协调能力弱;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又一再挤占人文教学比例,使之一再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人文教育自身功在潜移默化的特殊性,没有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的现实效益,所以很难迎合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的精力投入和情感追随。而且高职医学生人文课程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任务一般是安排在一年级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二年级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三年级的临床实习是注重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并没有明确地把人文素养作为临床实习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指标,人文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人文素养教育效果更难落到实处。

3.实现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高质化的三维融合“医学人文的核心理念是关爱、敬畏、呵护生命;医学人文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诊疗实践中践行医学人文;医学人文与医学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在诊疗中体现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怀”[1]。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目标是将人文素养落实到医疗过程的中,实现人性化医疗。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应以临床岗位能力、素养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传统人文与本土文化、人文教育与临床实习三维融合。

3.1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文社科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时上的匹配,二是医学人文精神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的提炼和渗透,只有两者兼具,医学人文精神才能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学生。

3.1.1人文社科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是高职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医疗技术人才的双翼,缺少人文教育,犹如鸟儿断了一翼,专业素质教育也无从谈起。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坚持“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载体,重在精神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为目标,科学地规划课程设置,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并根据各专业的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制定不同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技能课程计划和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职医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和医学临床岗位能力素养需求,人文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公共人文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人文核心课程和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文课程,除了思政教学现有的“两课”外,还有《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或《职场面试》、《大学语文与口语交际》、《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基础》)等必修课程,侧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考、明辩、交际与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健康宣教技能,具备处理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技巧。第二为专业人文技能模块,包括语言与文学、礼仪与民俗、实用艺术、应用写作等必修选项课程,或称之为“人文俱乐部教学”课程。该模块课程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补充人文通识,扩大人文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第三层面为专业人文拓展模块,包括专业与社会、专业与哲学、专业与经济、专业与法学等任选课程。主要围绕高职学生将面对的社会状况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临床实践中碰到的社会问题的能力,课程开设的时间主要在大二或大三实习期间阶段,突出实践性和现实性,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尽快适应临床岗位工作。

3.1.2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科学人文教育是新世纪新教育的价值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2]。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课程教育的核心,传统的专业教育着重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及医学的临床工作,决定着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完全分开而孤立地存在,医学专业教育应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三环节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如认真挖掘各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明与创造的艰辛、实验环节中程序与数据的严谨、操作细节的准确等人文性都是很好的人文素养教材。而医学专业老师仪容仪表、一言一行所展现的知识涵养、治学态度、品质修养和医德情感,也将潜移默化的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人文素养教育的隐性教材。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真、善、美,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唯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我们的人文教育才能落到细处,避免使培养对象成长为有技能没人文、只会动手做不会开口说的熟练工。

3.2实现人文课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土文化是地方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优秀的成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秀的教材。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本地,毕业后的就业也主要是在本地的各级医疗机构,医疗工作者对于本地区的民族生活习惯、方言习惯、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惯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沟通中,能促进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家属更为有较、顺畅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高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应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把本土民俗、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史实、案例、景观、民歌、民俗、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种形式的乡土素材吸纳为人文教材,不仅能增强人文教育的趣味性、亲和力,丰富学生的人文通识,还能成为学生毕业后临床岗位中与患者、家属关系的润滑剂。

人文课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可以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也可以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得于实现。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人文教师与院团委共建,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人文教育进社团、社团活动是课堂”的人文素养培育模式,使本土—429—文化教育得到生动有效的落实。

3.3实现人文教育与临床实习的融合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一定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医学生在经历学校人文素养理论教育后,情感、品德修养和灵魂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还要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历练才能内化为一种职业人格和自觉意志与行为。因为,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临床岗位实践来得更真实、更复杂。但国内的高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育一般是安排在一年级,二、三年级人文素养教育分量可谓是凤毛麟角,基本上临床实习的开始往往即是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淡化。事实上,通过临床医疗活动,医学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也只有在具体的医疗行为中,学生才能够对人文精神形成最确切、最深刻的认知。在临床岗位上,医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社会背景、经济水平、知识背景、性格人格悬殊的活生生的患者,不同患者不同的诉求可能会让刚走上临床岗位的学生们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应变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个别医德低下的医疗人员的行为和作风可能会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产生冲击;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也会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时他们就不得不去只直面、思考和处理问题,有些医学生能将他们在人文理论中领悟到的人文精神落实到临床医疗实践中,使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但有些学生就会困惑、迷茫,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明确方向、坚定信念。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而要在临床实习中加于深化、巩固和升华。

临床实习岗位上的人文教育应由学院、辅导员、带教老师和医院共同执行。

学校应定期召会回学生,或者委派人文教师定期到实习医院,以地市行政区域为单位,对学生开展人文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也让学生体会到不管他们到哪,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学院要为实习生配足配强专业带教老师,以便于带教老师能及时、适时地开展实习带教工作。辅导员不仅仅是学校行政指令的执行者、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还应当是人文素养、思想工作的施教者,在实习阶段,辅导员要改变原来由学生班干部管理学生的模式,主动通过QQ、微信、微博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波动等,及时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纠正思想认识,并适时地施以人文素养教育。学院的实习带教老师不仅仅是实习单位和学院的桥梁,更应该是学生实习阶段的技术和人生导师,他们要改变的医院回访工作的阶段性,而应当使回访工作常态化,不定时地到临床实习岗位上跟踪、指导学生碰到的技术问题以及思想情感波动和迷茫。临床带教医疗工作者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临床带教老师有责任借助医疗实例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实习生展示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学校、辅导员、带教老师等对实习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地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积累,内化成较为稳定的个人品质和素养。

综上,通过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本土文化、临床实践的三位有机融合,势必有效提升高职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综合性医学人才,有利于化解医患纠纷频发的危机,打造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邹明明,李枞,刘利丹,等.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情况的问卷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8A):12—17.[2]查有梁.论新世纪的新教育[J].教育研究,2001,(4),3—6.

来源期刊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