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课本教材之长避写作资源之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扬课本教材之长避写作资源之短

阮如瑛

关键词:写作资源;教材开发与利用;声音;色彩

作者简介:阮如瑛,任教于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中学。

在语文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最怕写作文。写不出、写不长是学生习作的常见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是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尤其是农村学生,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胸中无物,面对作文要么构思缓慢,磨蹭半天,不着一字,要么情感虚假,“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多为假话大话空话。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农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语文课程资源》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也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主动开发合理利用一切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课程资源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农村教师更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一切写作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努力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先天不足后天补,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当然,语文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去留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

我们知道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量的阅读是不可少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来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但农村初中生由于种种原因,课外阅读机会较少,但仍有一样“法宝”——语文课本。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平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手边的经典,挖掘课本的“写作因素”,这是解决无米之炊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课本所选的都是经典之作,或渗透对一个时代的理解,或对一个人物的精神加以解读,或对一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充分地利用定然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要真正走进去,理解它们,占有它们,运用它们,拓展它们,形成规范的表达范式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库。

由段到篇,逐步提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步骤。作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次作文都是整篇训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既受时间限制,又会枯燥无味。如果学了一篇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发掘整理其中可用做作文范例和素材的内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片段训练,就能很快收到一文多用的效果——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课文作为作文范例和素材的作用。写好了一个个片段,整篇作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十余年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对课本教材在写作上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以下主要谈谈在写作手法上如何开发利用课本教材。

一、材料取舍的开发与利用

文学大家能根据他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发生自己感觉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摒弃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地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和最丰富的感染力。这样,通过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就只是选取了拣椅子、托茶房、买橘子等日常小事,并重点描绘了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试想,一对父子二十年的相处中,能体现舐犊之情的事件何止千百,然而,凡读过《背影》的,谁又能忘记那朴实的、亲切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呢?因此,我们要写人记事,在选材时,无须虚构和夸大,尽可选择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着笔,反而更能打动人心。此外,亦不可落入俗套。为什么写父母之爱就一定要是半夜送孩子上医院?为什么写友情就一定要先误会后分别?须知。“一枝一叶总关情”啊。

二、声音应用的开发与利用

一篇篇课文看上去似乎是沉默无声的,我们学生写作时往往也会忽视对声音的描述,实际上好的文章不光是有声的,而且这个声音能给整篇文章锦上添花,或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或更生动地讲述故事,或更好地渲染气氛等。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这样两处描写:

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2.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不同的水声,便显现出不同的情势,不同的心理。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特别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时,要考虑是否配上合适的声音,比如写心旷神怡时可以配清风细雨,慷慨激昂时可以配暴风骤雨,尤其是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万不可让老农说出大学生的话来。

三、色彩调配的开发与利用

一种色彩便是一种心境。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中,“灰色的天空下,灰色的篱笆上行走着一只灰色的猫。”这沉闷的灰色,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沮丧。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两句环境描写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心情: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时还未见到过于勒,一家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时,看到了于勒,终于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化为灰烬,这片紫色的阴影实际上就是人心中的阴影。)

这两句话都是用色彩来烘托人物心情。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人记事的习作时,也要求学生注意色彩的应用,开心时天是亮的,花是艳丽的;难过时天是暗的,花是憔悴的;童年是七彩的,青年是金色的;春天是生动的绿,秋天是灿烂的黄。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农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本确实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新课程也是教师重新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高屋建瓴,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与同行交流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做到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才能够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新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相互切磋探索,共同前进,新课程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道墟镇中学

邮编:312368

TakingFullAdvantagesofTextbookandAvoidingDisadvantagesofWritingResources

RuanRuying

Abstract:Becauseofvariousrestrictionsinruraljuniorhighschool,studentslackinwaystoaccumulatewritingresources.Howtoleadstudentstotakefulladvantagesoftextbooksandavoiddisadvantagesofwritingresourcesisthedecisivefactor.Thispapermakesareflectiononthisproblembasedontheauthor’s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writingresource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extbook;voice;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