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评价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语文课堂评价初探

吴艳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吴艳553001

摘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地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课堂中展示教学机智,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评价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课堂评价;学生差异;教育机智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领会,以及观念和能力的全面转变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而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本质是教学过程的反馈活动。从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课堂评价可有可无,教师不重视,通常情况下评价由教师包揽,殊不知,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人。这样看来,有必要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变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命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受到了应用的保护与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也日益得到发展。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学生良莠不齐的话语内容缺乏必要的识别和辨析,以致造成课堂上教师评价指导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因此,如何在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在有效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何为课堂评价?即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表现等所做出的评价语言。课堂评价强调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样的评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世界观的形成,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追溯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终结性的结果,而对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过程漠不关心,这种只重结论,轻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则重视过程性评价,让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在当前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针对学生的回答,有些教师毫无原则地用“好”“不错”等词来敷衍学生,一带而过,这有可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打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语应是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语言简明清晰,不能一味肯定,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春酒》,当教师让学生看着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问道:“作者因怀念春酒,并泡了八宝酒,那思乡的感情得到排解了吗?为什么?”老师话音刚落,一学生匆忙答出:“没有。文中还写了对母亲的追思。”这位年轻教师作了如此评价:“这位同学反应敏捷,的确,作者的思乡之情未能排解,文中还流露出对母亲的追思,对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怀念。让我们齐读文章结尾,再次感受作者的一片深情……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个同学的回答去感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教师的评价是表扬,同时也是过渡,由此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可以看出,在读文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与教学行为的组织者,通过巧妙的教育机智,在调整中最终完成了整个教学计划。

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的限制,认识问题难免不够深入全面,课堂上的回答也就有不尽人意处。有的教师就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笔者也听到过这样的评价语言:“难道你不是这样想的吗?”“大家说,他的看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教师的评价用语无疑带有强烈的导向性,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就屈从老师的意愿,这样一来,自然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教师认为学生答得不到位、与标准答案不符,就轻易提出批评,甚至是指责、挖苦,长期以往,学生总受打击,或许就丧失了自信心。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不知所云,有的老师干脆就不加评价,而是讲解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就失去评价的针对性。

课堂评价应是具有启发性、激励性和灵活多样性的。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造成一种激励机制。学生对权威发起挑战,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只有那么一点,或许在老师看来是微不足道,我们也要千方百计予以保护。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建立在教材、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学生所做的只是接受知识、服从权威,被动地接受评价,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即使有也必须以权威的观点去规范,合则对,不合则错。长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评价单一狭隘,批评多于鼓励,否定多于肯定,致使学生感受不到乐趣和鼓舞,个性得不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谈起。语文课堂上,教师若能以鼓励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能增强学生自信,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语文课堂是需要预设的,但也会有无法预料的生成。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通过概括几个事件来把握曹操性格。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概括出如下事件:鸡肋事件——改造园门——分食盒酥——梦中杀人,由此归纳曹操性格是阴险狡诈虚伪。看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我准备继续推进,突然听见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操厚葬杨修的情节难道不可以看出曹操性格中也有好的方面,他的行为不算是真诚的吗?坐在他周围的学生都同意他的看法,见此情景,从教多年的我知道课程必须得在此停下,我及时对此作了点评:“你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很好!这种看法值得探讨,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吗?”结果不难想象:学生细读文本,在课文结尾处发现了曹操兵败险遭丧生后“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说明厚葬杨修时曹操确实已悔恨当初误解了杨修的告诫才有今天惨败的结果,厚葬应是曹操真心所为。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教师的智慧是动态生成的,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有可能突发性地出现在课堂中。这就需要老师具备应变能力以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学生永远是一种差异的存在。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面对差异,识别差异,研究差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落实到教育评价行为中。从实施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本是一种价值尺度,是教育评价的根本价值标准。语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为了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评价要多向性。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深刻,思路清晰时,我们不妨夸赞他:“你有一双慧眼”、“你很棒!知识面很广,联想丰富,看来阅读可以跨越时空,与古之仁人达到心灵的契合。”“你有一颗敏感、充满关爱的心”。当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且偏离正确轨道、不着边际时,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给学生讲明为什么不妥,可从人文性方面加以评点,要尽量避免可能给学生造成伤害的评价行为,否则,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负面影响。这时,可以做出如下评价:“你非常聪明,若再仔细点,效果会更好。”“只要你保持一颗上进的心,胜利终究会属于你”。“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你将会收获更多。”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触角的延伸,时常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一位教师在研习《春酒》的主旨后,引导学生“从古至今有关思乡的诗句有哪些?”学生当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泪客中尽,唯见天际流”等,这时的学生非常活跃,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假如有一天,你离开故土,请试着用手中的笔,写出表达思乡情结的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采用了欣赏性的评点语言,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唤起了学生的心灵感应,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在学生评价中得到反映的教育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在语文课堂上,少数教师对学生的话语行为不加区别,一律无原则地用“好”、“不错”来敷衍学生的态度,实际上是主动放弃教育评价职责,难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正确的态度是提倡民主评价,克服话语霸权,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积极化。因此,有智慧的教师一定会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利用课堂评价,搭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启心智,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芳.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德俊、王格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浩.语文教学通讯【J】.例说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