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早期诊断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早期诊断措施

刘素英魏众新

刘素英魏众新(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儿科1142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和早期诊断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2年7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2445例,选取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1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和早期诊断措施。结果19例患者中1例尿布皮炎2例发热,2例鹅口疮,无其他特异性表现。胎龄小、出生质量低、长期使用抗生素、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是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我院共收治2445例新生儿,176例选择同时进行血培养和真菌检测,送检率为7.2%,真菌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为10.8%,血培养7例,阳性率为4.0%,其中检测结果显示,念珠菌感染10例,包括白色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3例,光滑念珠菌3例,克柔念珠菌2例;曲霉菌5例,新隐球菌2例,毛霉菌2例,以上菌均对氟康唑敏感。19例患儿经过氟康唑治疗,1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4.8%,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复杂多变,主要包括早产、新生儿质量低、侵入性治疗等,1,3-β-D葡聚糖试验具有特异高、敏感性高的特点,可以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在新生儿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可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以便及早控制真菌感染。

【关键词】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早期诊断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并在皮下组织、黏膜或器官中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器官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1]。随着近年来新生儿抢救措施和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生物屏障薄弱,且静脉穿刺、导管留置的侵入性操作、频繁使用抗生素,是新生儿作为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但其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且部分患儿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也高达20%[3]。本院选取我院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54例,分析其危险因素和早期的诊断措施,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7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244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19例,发生率为0.78%,男婴13例,女婴6例,入院时间1~19天,平均住院时间(14.3±5.8)天,早产儿15例,占78.9%,出生体重2200-4000g。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易感因素调查新生儿的胎龄、出生质量、抗生素使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等情况。

1.2.2检测方法

选取抗生素治疗的第7d,静脉抽血,分别进行真菌血培养和检测。真菌检测方法包括1,3-β-D葡萄糖试验(又称G试验),Latex法胶乳凝集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ELISA法检测)。

1.2.3真菌感染治疗

氟康唑3~4mg/(kg?d),静滴,1次/d。

2.结果

2.1易感因素分析

19例患者中1例尿布皮炎2例发热,2例鹅口疮,无其他特异性表现。19例患儿均联合应用抗生素7天及以上。其胎龄、出生质量、抗生素使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等情况见表1.

表1新生儿基本情况

2.2真菌检测结果

我院共收治2445例新生儿,176例选择同时进行血培养和真菌检测,送检率为7.2%,真菌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为10.8%,血培养7例,阳性率为4.0%,其中检测结果显示,念珠菌感染10例,包括白色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3例,光滑念珠菌3例,克柔念珠菌2例;曲霉菌5例,新隐球菌2例,毛霉菌2例,以上菌均对氟康唑敏感。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见表2。

表2不同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2.3疗效情况

19例患儿经过氟康唑治疗,1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4.8%,死亡1例,死亡率为5.2%。

3.讨论

3.1易感因素分析

3.1.1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机体的各方面均发育不够成熟,生物屏障能力很弱,皮肤结构不完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少,功能也低下,对病菌尤其是真菌的抵抗力很弱,极易发生感[4]染。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和低质量新生儿均是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占据50%以上。

3.2.2治疗因素

近年来,新生儿的抢救水平和重症监护水平不断提高,新生儿的治疗也越来越为复杂,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因素导致真菌感染[5]。非药物治疗包括气管插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气管插管常用语重度窒息患儿的因呼吸功能极度下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属于侵入性治疗,很容易损伤到患儿的呼吸道黏膜,尤其是气管黏膜,在进管和拔管时是病菌侵入的最佳时机[6];早产儿的出生率不断增加,使得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逐渐推广,但其作为侵入性操作,却增加了导管感染的几率[7]。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生素的应用,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剂量使用,一方面消灭细菌,但又致使正常机体的菌群失衡,导致真菌感染,甚至产生变异菌株。

3.3其他因素

真菌感染的重要诱因是真菌定植,因为正常情况下,大量孢子状态的真菌存在于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呼吸道,常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会感染,但是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其就可能导致感染[8]。此外,环境卫生也是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故护理人员需要常洗手,禁止用消毒不合理的奶瓶和奶嘴。

3.2早期诊断

真菌检测的方法有血培养、1,3-β-D葡萄糖试验(G试验)、Cand-Tec抗原、GM试验、烯醇化检测、或PCR生化检测,血培养检测最为常用,但是其阳性率不高,且培养时间需要2~3天。G试验不仅对念珠菌敏感,而且对霉菌的检测也具有特异性,Cand-Tec抗原主要用于念珠菌的检测,GM主要用于曲霉菌的检测,PCR分子生物学检测准确率高,可用于生化检测后的确诊检测[9]。

总而言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复杂多变,主要包括早产、新生儿质量低、侵入性治疗等1,3-β-D葡聚糖试验具有特异高、敏感性高的特点,可以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在新生儿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可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以便及早控制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曹琳,许红梅.2000~2009年重庆地区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79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0):2020-2023.

[2]崔云.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及早期实验室诊断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79-281.

[3]黄捷婷,李秋平,封志纯.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现状及预防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2,49(12):911-914.

[4]梁容容,罗素云,黄长武,等.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42例危险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6):63-64.

[5]唐仕芳,陈龙,赵锦宁,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11(9).

[6]王丹,张芳,郭静.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Z].中国青海西宁:2007242.

[7]徐巍,严超英,李青梅,等.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67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6).

[8]张芳,王丹.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13):2012-2014.

[9]张芳,王丹,石武鹃.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治[J].天津医药,2008(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