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35例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35例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李波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内外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做出分析并总结。方法:对我院治疗的35例心血管内外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病原菌等,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感染因素并总结。结果:35例患者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干因素。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较高,且导致感染的因素多样,在预防感染时应根据不同因素做出相应预防。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引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也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项医学难题,同时因为心血管疾病术后并发症繁多,术后康复也非常缓慢。心血管疾病术后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就是感染,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预防感染也非常的棘手。此次就我院35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干因素并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后感染的心内科住院患者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57.93±12.47)岁,平均病程(7.5±3.4)年。患者主要临床心血管疾病:冠心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性心脏4例,其他4例。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内容均经过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以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住院时间、病程、侵入操作、心功能情况、联合抗菌药物应用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此次研究采取SPSS13.0统计软件,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其中下呼吸道占61.72%,泌尿系统占16.41%,其他依次为胃肠道、手术切口、血液。

2.2感染病原菌

血液标本采用外周静脉取血,痰液标本经口插入喉咽部吸取深部痰液,尿液选取中段尿作为尿标本,引流液标本采用导管引流,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采用BACTEC9000培养系统分离培养。此次研究医院感染病例共送痰、咽子、尿、血、粪便标本35份,35份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3株,3份有两种细菌感染,占9.09%;2份为3种细菌感染,占6.06%。检出革兰氏阴性菌21株,占63.6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9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大肠埃细菌5株;革兰氏阳性菌10株,占33.33%,其中肺炎链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真菌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

3.讨论

3.1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分析

本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1.72%),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是当心血管内科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水肿,压迫气管等纵膈结构,降低了对入侵病原菌的抵御能,利于细菌在肺部的停留和繁殖;其次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经常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的检查或治疗,侵入性诊治手段会损害呼吸道的屏障作用,引发外源性感染。分析感染病原菌,33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33.33%,革兰阴性菌占63.63%。主要原因是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帕尼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但也有报道称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提示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的致病菌特点不同,需要各医院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2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日益增多,医院感染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影响医院感染的因素复杂,此次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过60岁、实施侵入性操作、心功能Ⅲ~Ⅳ级、预防性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年龄大成为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高龄患者多有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和功能减退,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削弱,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差,肺组织弹性减退而致排痰功能降低,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另外老年患者一般合并有其它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衰等,可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功能的减退,从而加重机体的失代偿状态,而且老年人的免疫力较低,对外源及内源性感染抵抗力不足;实施侵入性操作成为影响因素可能是进行各种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不仅消毒不严或操作不规范可以将体外病原菌带入体内,更加重要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增加感染机会。除此之外留置导管时间时,由于导管管腔压迫和刺激黏膜,致使黏膜水肿渗出,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其医院感染危险度为2.86;心功能为Ⅲ~Ⅳ级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比例高,原因则是心功能Ⅲ~Ⅳ级时,全身血液循环欠佳,肺部毛细血管淤血,导致肺泡弹性减弱,肺部气体交换障碍,为细菌在肺部繁殖生长提供了条件;最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医院感染危险度为2.01,原因分析可能是预防应用抗生素容易造成正常菌群失调或减少,增加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继发感染的机会。心血管内科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率较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纠正心衰,治疗原发病,同时对高龄患者密切监测,加强支持治疗。对抗生素合理应用,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并做好手的卫生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

4.结束语

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率高,感染致死率也高。临床医生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预防和消毒工作,对于导致感染的多种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尤其注意加强患者的心肺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患者感染,让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广利,李叶红.心血管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44-1445

[2]刘传稳.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处理[J].医学信息,2011,5:18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