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尹宁

江苏大学后勤处公寓服务中心江苏镇江

摘要:后勤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可实施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协调管理活动,对高校后勤物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全校师生、职工人员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开展优质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在后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现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其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1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大大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于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后勤部门来说,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后勤管理文件、资料能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其次,实现后勤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配置。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各种设备的实用情况、人员的详细信息及后勤财务情况等,都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地显现,使后勤物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便于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后勤物资的最大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最后,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勤部门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后勤统计工作,且能有效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各种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报表,弥补了传统手工统计效率慢、易出错的缺陷。

2高校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信息化硬件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

高校在后勤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校方投入了很多资金进行后期的建设和维护,同时购买了大量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施,但是由于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刻,这些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用方法不能得到推广,不能达到服务于师生的目的。

2.2软件开发和日常使用的脱节

高校的后勤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相关的管理系统和软件都是从外面购买,未能深层次的研究网络信息化的使用方法,造成了人才缺乏,软件使用的随意性,要想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目的,必须明确后勤管理标准,并且熟悉业务流程,后勤的管理者大多在使用系统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培训,也没有做好市场调研工作,而后勤的工作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最终导致软件开发的弊端和人员使用不当等问题。

2.3人才匮乏,“人”的问题突出

高校后勤队伍整体上文化水平较低,缺少能够承担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学校对后勤引进人才在政策上支持不够,普通的工作人员对信息接收的能力较弱,仍然倾向于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对于信息化工作手段的革新缺少主动性,甚至有一定抵触情绪。

高校后勤现在使用的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很多情况是属于临时抱佛脚,根据管理的需要,临时组织人员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不能将系统的整体联系起来,只是对单一的某个部分进行操作,缺少宏观上的把控,其使用范围也有限,只能在单一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高校来进行使用推广,一旦遇到新的管理需要,就可能达不到管理的要求,其次,在技术的研发上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专业人员不足,缺少专业支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再次,软件开发商对于后勤管理软件的研发也是针对普遍的高校,并没有深入到校园中进行调研,并不能完全了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日常,更加不能把这些问题用于软件研发来解决实际的困难,因此不能开发出针对性的后勤管理软件,系统也尚不成熟,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

3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在后勤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学校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时,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如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早在2005年就树立了信息化管理观念,并成立了专门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从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出发,认真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集服务、管理、监督、宣传、评价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高校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利用信息化及时统一调配后勤资源与文件数据,为后期后勤业务的高效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围绕师生提高服务的一种工具。

3.2结合学校后勤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由于每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后勤服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些信息化系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后勤管理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而不是盲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又要考虑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在建设后勤网站时,要明白后勤网站是师生、员工了解、寻求后勤服务的重要入口,学校后期网站要涵盖所有后勤服务功能,将食、住、行、水、电等各项相关服务都纳入后勤网站中,要包含后勤管理信息查询、网上报修、服务监督、意见反馈等功能,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

3.3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层面上。首先,制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要根据学校后勤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来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细分。在日常后勤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制度成为形式化口号。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系统配套性,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各工作环节规程、办法、条例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配套的制度体系。

3.4强化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专业能力

高校后勤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后勤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同时熟悉后勤部门相关业务流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要求其能熟练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熟悉搭建服务器、掌握常用网管工具软件;三是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人员,要求其能熟练运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管理者,要求其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

4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重点论述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指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高校的后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认识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还要将信息技术与之相结合。不断改进相关的技术,对工作人员及时地进行培训。相信通过文章的论述,给相关管理部门一定借鉴,搭建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卫敏杰,李兰红.关于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6,0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