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3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洪鹏鹏洪帅

洪鹏鹏洪帅

摘要:目前,关于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原则,研究涉及高校、辅导员、家长及学生四方参与并以辅导员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以学生为核心、以家长为辅助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以期从根本上形成克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学生自残、自杀现象的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最大限度保障高校学生的核心利益。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设计原则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7-0070-02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骄傲成绩的背后也伴随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极端现象,如高校学生在面对感情、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自残、自杀等现象。如果这些问题及现象长期存在将会对高校学生产生严重危害,同时也将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和极端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回顾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收录的学术论文进行综合检索发现:主题中含有“高校辅导员”和“心理教育”的期刊文献共有40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仅有5篇。从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如表1)来看,我国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的研究始于2000年,虽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但对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对其研究还处于相对低级的阶段,这使得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够丰富,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不够高。这种研究现状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严重不符。因此,学者们应该加大对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的研究力度,以期取得丰富的、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形成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实践,还可以保障高校学生的核心利益。

表1文献发表时间分布表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检索情况整理

通过对检索到的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识别出学者针对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集中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按其在文献中出现频率依次为: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有29篇文献围绕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这个主题从不同视角阐述怎么做,占总发表文献的72.5%;有20篇文献界定这个主题是什么,占总发表文献的50%;有7篇文献针对这个主题阐释为什么,占总发表文献的17.5%。此外,还涉及这一主题的理念、任务、优势、功能等相关研究关注点。鉴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怎么做这一核心关注点与本文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剔除具体语言表述差异的前提下,将学者们对这一关注点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合并,可形成以下认知: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走的近这一天然条件优势[1]有利于辅导员针对学生顺利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成为可能;辅导员需具备诸如教育教学[2-8]、素质训练[9-12]、学术研究[13]等多种能力是保证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辅导员针对学生所采取的诸如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14][15]、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16][17]、心理教育点面结合[18][19]等工作方式是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高校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20]为其校内各项活动提供方向指引,有利于高校教育事业少走弯路;高校开展招聘工作时更加注重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选拔和考核[21],坚持岗上培训[22]以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11],方便心理工作等相关细节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使学生感受温暖,获得动力与勇气[23];高校有步骤地整合学校内部的心理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24],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管理、学生培养、道德训练相结合[25],以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努力学习其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立精神[26],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暂时遇到的困难;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不同,内向的、贫困的、游戏成瘾的三类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27],这无疑增加了辅导员针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难度;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容易受到其周围所处的人或事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学生的楷模、学生的顾问[28]更便于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已有研究主要从辅导员、高校、学生等三个视角对心理教育工作怎么做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三个视角的研究相对丰富,其中以辅导员视角进行研究的占主要比重。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仅靠辅导员一方很难把工作做到位,这就需要与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直接相关的辅导员、高校、学生、家长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而目前现有研究鲜有从辅导员、高校、学生、家长等多视角综合考虑如何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设计原则

为保证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工作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成熟,有益于维持学校的正常生活秩序,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导。

高校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其成为与高校学生联系紧密、沟通频繁的群体,同时是最熟悉学校常规管理及相关政策的行政人员,还是可以广泛接触到学生家长的教职员工。高校辅导员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和独特优势使得其能够相对清楚地了解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阻止在校学生自残、自杀现象的发生。因此,针对在校学生构建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有效运作。

2.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以高校为依托。

高校作为事业性单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着眼于理论研究,同时还要面对反复的、琐碎的日常行政工作,这使得高校需要专门人员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各类高校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这使得高校的相关学生工作虽年年相似但确也不尽相同,偶尔也会出现复杂的、特殊的情况。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各高校都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员工激励来帮助辅导员发挥其在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为在校学生构建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只有以高校为依托,才能实现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高效运作。

3.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以学生为核心。

高校学生是朝气蓬勃、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家庭背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成熟程度等各个方面虽有共性但更多的表现为个性,从根本上来说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尽相同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高校给予学生更多的扶持与关注,这就增加了围绕学生开展各种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因此,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构建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核心,才能让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4.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以家长为辅助。

学生家长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对学生了解最多、与学生感情最深的人,同时也是最早启蒙学生并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而学生家长并不能随时陪伴在校学生左右这一事实使得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发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难以解决,这说明没有学生家长参与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以学生为核心构建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有必要发挥学生家长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构建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旨在克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学生自残、自杀现象,遵循以辅导员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以学生为核心、以家长为辅助的设计原则,由辅导员、高校、学生及家长四方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突出作用以保证围绕高校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地运行。

辅导员不仅应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基础知识,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在相关工作中不管遇到何种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并且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绝不将消极的工作情绪表露出来,以免将消极情绪传递给周围的在校学生;辅导员还应增加与在校学生的沟通频率和交流次数,在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过程中,通过引导和询问设法让学生把话讲下去、把话说清楚、把话说完整,倾听学生的讲话内容并重复学生的言语或看法以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及情绪;辅导员也应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学生宿舍进行走访,通过实地观察和谈话了解在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的最新动向和情绪波动,帮助在校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合理的、必要的需求,带动学生鼓励和支持身边有难处的同学。

高校应完善辅导员招聘制度,在招聘辅导员时不应局限于学历或者毕业院校等硬性条件,应着重强调辅导员自身素质、个人工作能力以及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热情等软性条件,对选拔出来的辅导员更应进行系统的培训、专业的考核以及必要的实习,综合考虑专业要求、性别平衡等以实现辅导员配备合理化;高校还应组织和开展更多形式多样、有益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其中,这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乐观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快速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还能够减轻和释放学生的压力;高校也应针对学生建立特别的、多样的学生档案,以方便辅导员随时了解和记录学生的各种信息和成长过程,尤其应对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内向学生、成绩落后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管理。

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意识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现实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都有勇气和胆量去面对和解决,相信只要经过不懈努力,任何问题都可以攻克,绝不钻牛角尖,绝不抑郁消极,绝不萎靡悲观,更不能选择极端方式轻生厌世;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内部,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而其心理素质的表现也会对周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应时刻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成为别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并带动其他学生锻炼内心世界、磨炼意志,同时对学生内部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并与辅导员取得联系避免不良影响扩散;学生应广泛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在群体活动中吸取力量、扮演角色并发挥作用,扩大交际范围并充实业余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中寻求自我实现。

家长应全面了解目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提高与其子女沟通的技巧,增加与其子女交流的机会,及时发现从学校返家的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变化,关注子女的花费与开销了解其目前的生活状态,更多运用时下先进的、流行的网络工具以便于家长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家长还应与高校辅导员保持密切的联系,询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听取辅导员根据学生表现所给予的建议,同时将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家长与辅导员长期的、有效的互动将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常;家长也应注意不要在学生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感情的不甜蜜、工作的不顺心,也不要攀比谁谁家过的好、谁谁家挣的多,更不要在学生面前展现投机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以免学生承受不了压力、不能准确理解人生而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只有辅导员、高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紧密配合、参与其中,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有效处理和解决高校学生在面对感情、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自残、自杀等现象。

四、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高校学生面对感情、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自残、自杀等现象也会在未来长期存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工作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相关研究鲜有从辅导员、高校、学生、家长等视角综合考虑如何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因此,构建以辅导员为主导、以高校为依托、以学生为核心、以家长为辅助且四方参与其中并发挥各自作用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研究。明确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目的是什么,区分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参与方的作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判断企业是不是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参与方,评价企业如果作为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参与方有何意义。第二,构建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的可行性。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要使参与各方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各方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如何成为有机的整体。第三,增加实证研究。通过相关学生案例来看心理教育工作机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否有利于解决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理问题以及是否能够发现问题学生并阻止其自残、自杀。

?作者简介:洪鹏鹏(1983-),女,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研究实习员(天津,300350);

洪帅(1981-),男,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300384)。

[参考文献]

[1]朱维全,王桂林.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成长[J].消费导刊,2008(5):150.

[2]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3]金秀兰.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1-112.

[4]杨海冰.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技信息,2010(36):473.

责任编辑:王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