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面育人意识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 3

树立全面育人意识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韦焘广西河池都安职教中心

【摘要】针对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科学发展观,从创新教学理念、开放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过程、探讨有效考试等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广大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一些在初中时因升学无望而倍受家长、学校、社会漠视的弱势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陷入“基础差”——“听不懂”——“放弃努力”——“上课走神”——“素质倒退”——“灵魂空虚”——“破坏纪律”,甚至自动退学的恶性怪圈,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学生无心向学,教师无心教书;加上中职学校的教学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日益边缘化,使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变成可有可无,政治教师变成了学校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代言,学生也转化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结果,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漠糊,行为失范,自卑疑惧,忧学怨学,扩大了“问题学生”的范围,增加了学校育人的难度,教学质量的下降自不费言。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中职学校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并不否定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如果说技能学习解决学生将来“做什么?”,那么,解决“怎么做?”,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落实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研讨的课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是教育与生活的分离,其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已经名存实亡。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为做而教是“真教”,为做而学是“真学”。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公德教育提出:“大公无私——应当、公私兼顾——正当、自私自利——不当”的口号,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就是因为其根据需要划出不同的层次。当代中职学生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劳动技能人才,他们需要学以致用。可见,思想政治课应围绕学生就业的需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做到根据学生的需要,对症下药,循序渐进,促使学生为满足自己求知欲望,就业要求,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导致了重智轻德、重主导轻主体、重考试轻创造、重整体轻个性等封闭教学思想泛滥,很多学生无法考试通过而流入中职学校。如果思想政治教师再不敢破旧立新,学生也只能成为教师加工的“零件”、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分数的“奴隶”。所以:(1)政治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摆脱“阴影”,重拾信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增强自信,积极参与,倍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2)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把学法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读的时间、讲的机会、论的安排让给学生,让学生学有办法,学有主动,学有进步。(3)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关。确立学校无差生,只有差异学生的理念,相信学生都是人才,但不是全才。政治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扬长弊短,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思维、能力、毅力和体力。政治教师要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重视学生对政治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探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放教学时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封闭在一个个教室里,按照统一的教材、时间和模式授课,整个课堂教学被简化为“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式的生产流水线,结果,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所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改革应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使之出现弹性化和多样化。一是把刻板的时间打破,根据学习和活动的内容设置长课、短课。二是教室空间多样化,教室并不一定是课桌椅、讲台、黑板的简单组合,可以根据课的内容和活动的要求,除有固定的教室外,还可以设置活动教室、有大课有小课。三是学习形式丰富多变,有大小班教学,有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有讲演、谈论、参观、实践等。四是树立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的观念,创设情境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社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看到人际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还不时碰发出“创造”的火花,以达到善于感悟,贵于敢想,有所体验,学有快乐的最高境界。

自主学习不等于否定学习规律,开放教学时空不是否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教会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侧重于教学策略和手段。一是坚持教法改革,克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摸式。课堂应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答疑,以学论教。二是坚持精要讲解,简明板书。讲解力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点拨,要点梳理,循序渐进;板书采用“纲要信号”法,对知识点、重难点,用关键词、符号、图表将知识的量、度、序、位,序列化、形象化。三是用好多煤体、微机室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它强调学生亲自操作,能在网上丰富知识、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尤其是网络教育,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及时反馈到课堂,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和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到不断潜移默化,把教师的“教”、“导”变为学生的“思”、“悟”,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规律,学会学习技巧。

三、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合作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带给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递给每一位同学,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子,用挚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培养学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其次,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等,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再次,要把“激励与竞争”带进课堂。激励和竞争都是促进学生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重要手段,教师用充满友爱、信任和期盼的艺术语言,在教与学的合作互动中“同濒共振”,使学生始终保持勤奋向上的欢乐情绪,塑造学生完善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最后,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教学过程的主旨。根据中职思想政治课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特点,设计授课思路和方案,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示例设疑——讨论解疑——归纳明理——运用导航”的方式,在课堂上时而阅读,时而思索,时而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合作共享中,满足彼此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探索多元评价,倡导探索学习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没有权利去干预学生的发展方向,也没有权利利用统一的尺寸来评价所有的学生。“一把尺子”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众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所以,教师要按照全面育人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考评进行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创新为主要指标;在评价上由课堂向课外、由智力向非智力等多元化延伸。可采用分项分等级考试,也可以利用养成性监测,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动手能力等方式进行考评;重视层次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在合格基础上设立多种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在内的全面评价,允许学生异步发展,实行异步考试;采用多种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动力。考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有效的考试是推动中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拉动”探究学习的策略,根据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利用演讲、辩论、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自我分析,相互评价,共同探讨,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研究问题能力。

总之,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中职教育教学难题,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发展观,确立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把爱心洒向全体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坚持学生就是上帝的博大情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为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良,古良琴.《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11,12期.

[2]方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保罗埃金(美).《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

[4]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