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状

苏青

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开展了几十年,虽然已经经过了多次改革,可以说成绩显著,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较大一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阅读教学重教轻读

现在一些课堂的阅读教学太着眼于“教”,而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累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而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这么批评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学生的前途。

2.死扣教材僵化教学

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但仍有不少中老年老师他们把教材当做中心,把教学的目的设定为“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简单的归结为“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由此得出的教学结论就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并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但自己仍然不会读,而且越来越对阅读不感兴趣。

3.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

现在在中学课堂里运用这种教学的并不少见。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基本不涉及或一笔带过。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机械乏味,无休无止,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来教导训练学生,无疑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这和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又有什么区别?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

4.把写作当成阅读的最终目的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写作。因而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简单的读写结合练习,仓促地、浮光掠影式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还称之为趁热打铁,这当然背离了阅读的本质,使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5.学生阅读量的匮乏

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课外阅读进行的非常少。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四大名著是课文里要求进行阅读的,但学生完全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数也相当少,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尽管大家都明白:“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但教师却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扪心自问,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他们很想阅读好书。但初中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6.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我们质疑这种华而不实的小组讨论,教师不能只陶醉于课堂的“活跃”上,也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迷失方向的“多元”体验,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不能盲目地称赞,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的同时,应该适时地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真正有价值的“活跃”,积极的小组讨论则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合理搭配,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情绪刚刚活跃,就草草收场。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7.以讲代阅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8.以练代阅读,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的以教师越俎代疱讲授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不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

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吕叔湘先生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在此我呼吁各位有识之士,一起来出谋划策,为振兴我们的阅读教学出一份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