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莫顶峰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2017年1月-12月分别作为对照阶段及观察阶段,随机选择两个阶段内骨科患者各150例,即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诊疗方案,收集对照组患者资料、结合科室内实际情况,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方案,观察组执行常规诊疗及预防方案,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0%(P<0.05);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小腿肌腱静脉9例,胫后静脉1例,腓静脉1例;11例经治疗15d后,完全再通10例,不完全再通1例。结论:了解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并给予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术后比较常见,比如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折术后等,以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特别严重者,甚至可并发肺栓塞,这也是老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使其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因此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12月、2017年1月-12月分别作为对照阶段及观察阶段,随机选择两个阶段内骨科患者各150例,即对照组及观察组,根据对照组资料结合科内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诊疗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术后的发病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12月、2017年1月-12月分别作为对照阶段及观察阶段,随机选择两个阶段内骨科患者各150例,即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男79例,女71例,年龄25-76岁,年龄平均(44.57±11.52)岁;原发病分析,胫腓骨骨折者55例,股骨骨折者61例,髋/膝关节置换者29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26-79岁,年龄平均(45.12±11.43)岁;原发病分析,胫腓骨骨折者59例,股骨骨折者60例,髋/膝关节置换者27例,其他4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骨科术后采用常规诊疗措施,其中常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补液及适当提高下肢,定期按摩下肢肌肉,鼓励患者定期翻身、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并掌握咳嗽及深呼吸正常方法,肢体活动先被动后主动。2015年1月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并结合科室内实际情况,给予预防性方案。其中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其一为血液高凝状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基础合并症、D-二聚体水平、肥胖、呼吸系统疾病及不良嗜好史等;其二为血管内皮损伤,影响因素为中心静脉置管情况;其三为血流速度过慢,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手术部位、卧床时间、心功能、麻醉方案、下肢静脉曲张或神经损伤程度[3-4]。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几点:(1)收集临床资料,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按照低危、中危、高危,将患者分层;(2)低危者仅给予常规诊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中危者联用常规诊疗措施及物理预防措施(动静脉泵、加压弹力袜及电刺激仪,鼓励患者术后恢复清醒后或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开展下肢被动活动,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过渡至主动运动),高危者联用常规诊疗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及药物治疗(常规诊疗措施、物理预防措施与中危相同,药物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羟乙基淀粉、维生素E及1,6-二磷酸果糖、尿激酶等)[5-6]。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住院前统计数据)发病情况,位置,溶栓等治疗15d后再通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经由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施行检验,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情况

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2例(1.33%),对照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9例(6.00%);观察阶段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4.6241,P=0.031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1.33%),均为高危风险,而对照组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包括高危者10例(90.91%),高危者1例(9.09%);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小腿肌腱静脉9例(81.82%),胫后静脉1例(9.09%),腓静脉1例(9.09%)

2.2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11例经治疗15d后,完全再通10例(90.91%),不完全再通1例(9.09%);所有患肢均在治疗10d左右消肿;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组织坏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坚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因患者长期卧床、静脉损伤、感染、高脂血症、全身麻醉方案、凝血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主要体现在下肢静脉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管腔堵塞,血液流速减慢等诸多方面,不仅带给患者痛苦,而且还可延迟患者康复时间,特别严重者甚至可引发肺栓塞等后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及发病率,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7-8]。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并根据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因素,结合科内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方案;观察组将患者评定不同风险级别后,给予不同的预防方案,比如术前病例筛查、不同预防时机、物理预防措施,预防性药物等,其中低分子肝素目前多认为是首选预防性药物,而弹力袜、动静脉泵是常用物理预防措施,而且术后多建议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即在恢复清醒后,立即开展下肢被动活动,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过渡至主动运动,提高血流速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0%(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小腿肌腱静脉发生率最高,达到81.82%,胫后静脉及腓静脉发生率均为9.09%;研究证实,预防措施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中,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15d后完全再通率达到90.91%,而坚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提示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后,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陈黎敏,何燕,沈碧玉.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790-793.

[2]黄萍,赵晶.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4):110-112.

[3]潘鸿磊,邹叶芳,陈洁.脊柱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2):1755-1758.

[4]贾星海.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形成高危风险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755-756.

[5]周益彪,张斌.关注脊柱外科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7):4416-4422.

[6]白洋.骨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治疗研究进展[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7]李银英,黄晓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8):2748-2750.

[8]李辰阳,李鸿斌,罗雪峰,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7):876-87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