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站前广场地下“集散空间”防排烟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某站前广场地下“集散空间”防排烟设计

叶航勇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站前广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灾(紧急避难)、美化环境、丰富区域景观等多种功能。为了使站前广场更好的发挥出防灾功能,本文对某站前广场地下“集散空间”防排烟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的实际情况,之后讨论了防排烟设计方案,并对这一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为站前广场地下“集散空间”更好的发挥出防排烟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站前广场;集散空间;防排烟设计

1工程介绍

1.1工程概况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市站前广场的下方,集散空间建设时,北侧与站前道路连接,并以广场为界限,将集散空间分为东西两部分。集散空间的南部,靠近车站地下层。东、西、南三个方向上,向三面敞开,存在屋盖部分面积为47790m2,长度为339m,宽度为160m,高度为6m。对集散空间防火区域划分时,结合了建筑专业的内容,划分出10个区域,以及行车区与人行区两个亚安全区域,如图1所示。

图1某车站集散空间防火区域划分图

1.2防排烟设计难点

该广场的集散空间中,由于具有的特点,三面敞开,并且,具有较多的防火区域,每一个防火区域内,都存在不同,导致出现火灾时,烟气流动组织较为复杂。再加上我市为大型城市,来该车站的人员与车辆较多,如不能有效的进行排烟,烟气层较低,无法达到人员撤离的要求,很容易出现重大的事故;同时,当前我国防火制度中,主要包括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汽车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两种,但在集散空间防火设计中,这两个规范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分析出离散空间的特点,针对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集散空间位于地下部分,结构柱相距较长的距离,需要非常大的井字梁,对烟气的流动带来了干扰,很容易将烟气聚集起来[2]。

2集散空间防排烟设计方案的讨论

在设计集散空间防排烟时,要根据每一个区域的特点,结合相关的标准,预设出相应的防排烟方案。

通过图1可以发现,在所有分区当中,区域1、2功能相类似,主要是停放微小型车辆,北面没有封闭,完全的敞开,并且1号的东面敞开,2号的西面敞开,最不利点与外界相距30m以内,符合上述两个规范的自然通风条件,所以,对这两个区域防排烟设计时,可以利用自然排烟的方式;区域3与6为公交车、出租车停放区,其中3号区西面敞开,最不利点与外界相距30m以内,符合上述规范的要求。6号区东面敞开,最不利点与外界相距30m以内,也符合上述规范的要求。所以,3号和6号区也可以利用自然排烟的方式。区域4、5面积分别为3402m2与3349m2,由于面积较大,在该部位的上方,建立了2个18m2的风亭。顶部只能打开很小的面积,不符合上述规范的条件。所以在设计防排烟时,进一步对其进行划分,将整个区域4,划分2000m2以下的小区域,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补风的方式排烟,每一个小区域内,每小时换气6次[3]。

3防排烟设计方案的验证

3.1验证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方案的可行性,利用FireDynamicsSimulation软件,对各个区域进行了模拟。该软件模拟的过程中,是场模拟的方式,通过N-S方程的变化,得到相应的控制方程与湍流方程。在该方程中,火灾热释放率是其中重要参数,这一参数的精确度越高,对火灾程度判断的越准,在实际当中,小型车辆火灾中该参数为5MW,大型车辆火灾中该参数为20MW。并且大多数车辆使用的能源为汽油,是一种超快火灾,火灾强度如图2所示。

3.2模拟工况

利用FireDynamicsSimulation建立出如图3所示的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看,1、2区域相互对称,3、6两个区域相互对称,防排烟方案基本相同,所以,只选择1与3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同时,由于结构柱相距较长的距离,井字梁非常大,为验证排风口的位置,即排烟效果,模拟出了Case3与Case4了两种工况。两种工况当中,火源强度均为5MW,排烟均采用机械排烟,排烟量为122480m3/h,其中Case3采用支风管平接的方式排风,而Case4采用支风管上翻的方式排风。

3.3验证结果

当出现火灾时,空间最上层温度在180℃,或者是热控层温度在60℃以下,可见度低于10m,以及热烟层较低,与地面相距2m以内时,室内CO的含量在500ppm以上时,就会对人员带来危险。所以,对结果分析时,利用以上这些数据作为验证指标。

通过上述图2可以发现,或在强度在200s之后,变化的相对稳定,因此,将时间固定在600s,对z=2m的温度场、可见度与CO浓度场进行了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模拟结果。从该图中能够发现,所有指标全部符合人员撤离的要求,并且,从(d)中还能够发现,时间为600s时,烟气高度稳定在3m左右。因此,区域1出现火灾时,由于西、北方面敞开,烟气能够快速排出,不能滞留在该区域内,所以,区域1可以通过自然排烟的方案。

图3区域1模拟结果示意图

与区域1相同相同的原理,可以得到区域3的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从该图中能够发现,所有指标全部符合人员撤离的要求。同时,还根据风亭的情况,绘制出空气与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如图5所示,通过对该图的观察可以发现,火灾刚刚出现时,在热压力的影响下,与火源距离由近至远,风亭逐渐成为了排烟口,并且排烟量逐渐增加。火源稳定时,通过计算总排烟量为78m3/s。折合成换气之后,需要每小时更换10次空气。因此,区域3西面敞开,并在上部建立了4个风亭,可以将烟气快速排出,自然排烟方案是可行的。

图5区域3风亭流量的变化示意图

同理,得到了区域4在Case3与Case4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以及风亭流量变化情况,如图6与图7所示。通过图6可以发现,Case3中有一部分可见度低于10m,不符合人员撤离的要求,而Case4完全符合。这是由于该集散空间位于地下,结构柱相距较远,井字梁非常大,导致在井字梁中间部位上,聚集了很多的烟气,在火灾刚刚出现时,平接管排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从图7中可以发现,风亭F4-1一直补风,而F4-2间断性补风,在Case3与Case4的情况下,均补风量分别为31.2m3/s与30.4m3/s。因此,Case4中的补风量符合人员撤离的要求,所以对区域4防排烟设计时,应按照Case4的内容进行。

总结:

综上所述,集散空间作为站前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能够有效的排除烟气,可以为行人提供更强的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某站前广场为例,对集散空间的防排烟设计进行了研究,为与该集散空间相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荣辉,夏侯娟.交通枢纽站前广场消防安全对策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9):1250-1252.

[2]闫达伟.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消防安全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5):594-596.

[3]刘天鸾,刘传平.高铁站前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设计研究[C]//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