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临床分析

练志明

练志明(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及分析。方法选取50例乳腺增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乳癖舒胶囊,治疗组使用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垂体催乳素(PRL)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E2、PRL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大(p<0.01);P在治疗后有所回升,且治疗组升幅较对照组大(p<0.01)。结论使用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能够较快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期外治法中药内服乳腺增生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27-01

乳腺增生为周期性的乳房出现胀痛的的情况,一般与月经周期有关,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现代医学暂时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在古代医学中,其属于“乳癖”的范畴,认为与肝脾有关,若情志不畅,郁郁寡欢或暴怒急躁,或思虑过多,都会导致肝气郁结,冲任不调,气滞血瘀而加重胀痛的情况[1]。因此,笔者根据患者的月经周期,采取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的5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治疗组年龄由21至40岁,平均年龄(31.54±2.12)岁,病程为3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为3.2年,单侧疼痛20例,两侧疼痛5例;对照组年龄由20至44岁,平均年龄(32.14±2.33)岁,病程为4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3.6年,单侧疼痛18例,两侧疼痛7例。两组在年龄、病程和疼痛部位比较,P>0.01,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以乳房外上象限出现扁平肿块,可以触及豆粒大小韧硬结节,有触痛感。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有胀痛感,可随喜怒消长,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③多见于20~40岁妇女。④钼钯X线乳房摄片提示为乳腺增生。⑤排除其他乳房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肝郁痰凝型和冲任失调型。肝郁痰凝型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胸闷胁胀,抑郁或喜怒,多梦,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冲任失调型:伴有腰肌酸痛,精神疲乏,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其中治疗组肝郁痰凝型17例,冲任失调型8例;对照组肝郁痰凝型15例,冲任失调型10例。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口服乳癖舒胶囊(西安千禾药业,国药准字Z20025163),一次5粒,一日3次。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1.3.2治疗组

周期外用法:以28d为一次月经周期,排卵前期(月经周期第5-12d):选取背部穴位:脾俞、肾俞、膻中、足三里,以艾灸为主,每次20分钟,每天1次,以有热感为佳。排卵及排卵后期(月经周期第13-28d),每日进行乳房疏通按摩,用刮痧板沿背部膀胱经背俞穴进行从上到下刮,以微微出痧为宜,每次待痧退后再刮,以上方法连续使用2个月。中药内服:拟以下中药:瓜蒌皮15g,白芥子15g,青皮15g,柴胡30g,香附10g,白芍10g,穿山甲10g,甘草6g。临证加减:肝郁痰凝者,加佛手10g,黄芩10g,鸡内金10g;冲任失调者,加以黄芪10g,当归10g,党参10g。以上中药每日1剂煎服,每剂煎2次后混合分为早晚2次温服,以15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1.4疗效评价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以下疗效指标: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有效:乳房肿块较治疗前缩小50%,疼痛减轻。无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垂体催乳素(PRL)的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SPS18.0软件处理,以±标准差(x-±s)表示平均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治愈1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5)17(68)7(28)1(4)24(96)

对照组(25)7(28)11(44)7(28)18(72)

2.2两组放射免疫指标比较:两组的E2、PRL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大(p<0.01),P在治疗后有所回升,且治疗组升幅较对照组大(p<0.01),见表2。

表2两组放射免疫指标比较(x-±s)

组别(n)E2PPRL

治疗组(25)治疗前147.42±87.3411.34±6.4325.23±15.00

治疗后123.12±70.1218.01±6.7617.34±9.44

对照组(25)治疗前146.13±86.1310.99±6.2326.32±14.98

治疗后133.23±80.3215.23±6.3321.24±9.72

3讨论

乳腺增生病为乳腺小叶增生,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乳癖”的范畴,并与肝、胃和冲任等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本病得病机主要为情志不畅,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脾胃肝气不和,气郁于脉,经络不畅;或冲任失调,气血不和,痰凝经脉,而上聚于胸,导致结块于乳,总而言之与气、血不畅有关。而女子气血与月经有莫大关系。根据月经周期,顺应妇女月经阴阳演化规律,适时行“补”、“泻”,从而合理调节机体气血。在排卵前,体内肾阳充足,推动气血津液通畅运行;在排卵期时,肾阳温化肾水,聚集脏腑气血,若受孕则可养育胚胎,若不受孕,则化为经血;排卵后,阳渐衰弱,阴渐滋长,由阴化阳,确保胞宫气血畅通,避免瘀滞[3]。通过在排卵前期温补背俞穴和足阳明胃经,可直接作用乳房,从而调节乳房气血运通。在排卵期和排卵后期,通过按摩乳房和刮痧,能够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调节各种分泌腺的机能,刺激小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从根本上治疗乳腺增生疾病[4]。

内服中药方中,选取柴胡、青皮疏肝解郁;白芥子,瓜蒌皮消肿散结,通畅气机;穿山甲活血通络,白芍敛肝柔肝,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行气,消肿散结之效[5]。

综上所述,通过周期外治法,对乳腺增生病行合理的“补”、“泻”方法,并结合经脉走向和乳房归经,配合内服活血散瘀消肿的内服中药,能够内外共同起效,且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纪峰.药物穴贴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4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1—132.

[3]刘华,黄霖,陈翠环等.周期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2):20-21.

[4]欧阳敏余.中医刮痧治病的原理[J].江西中医药,2007(12):62.

[5]孙继红.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40例[J].陕西中医,2001:21(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