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肖斌蒋段林胡承华

肖斌蒋段林胡承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韶关512026)

【摘要】目的:探究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共2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治疗措施以及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平均时间为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为1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或者涎瘘等并发症出现。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及1例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或者切开复位等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翼外肌附着应该保留,手术方法经过颌后区入路,能够降低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概率;对囊内粉碎性骨折以及髁状突骨折伴有关节盘显著移位的患者,需要有妥善的处理和护理,避免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症状。

【关键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010-02

随着人们户外活动越来越频繁,加上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人们受到骨折伤害的概率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迹象。在临床上,下颌骨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症状,而其中又以髁状突骨折为常见类型,在下颌骨骨折中髁状突骨折发生概率最高能达到52%[1]。另外翼外肌牵拉的缘故,髁状突在折断后出现移位或者脱位等情况比较容易,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畸形或者咬合关系错乱,如果治疗不及时准确的话有可能使得混着出现诸如关节强直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并发症。为了深入了解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准确评价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共28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最大的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5岁。患者致伤原因主要如下:11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致伤、10例患者因跌落致伤、5例患者因打架致伤、2例患者致伤原因为其它。患者的骨折类型主要如下:25例患者髁状突骨折仅单侧,3例患者髁状突骨折双侧。根据骨折线位置进行划分:其中7例患者囊内骨折,即高位骨折、8例患者为髁颈部骨折,即中位骨折、15例患者为基底部骨折,即低位骨折。根据骨折片移位情况进行分类如下:无出现移位患者4例,移位角度不超过45°有11例,移位角度超过45°患者有9例,6例患者骨折髁状突脱出关节窝。骨折片移位方向一般如下:向内、向前或者向下移位,而后则是向外侧方向移位。

1.2治疗方法[2]

高位骨折患者2例接受颌间牵引保守治疗;3例患者经耳屏前入路,接受单纯髁状突摘除手术;2例患者经颌后区入路,接受髁状突摘除手术,并进行升支垂直截骨上移关节成形。中位骨折患者2例接受颌间牵引保守治疗;2例患者经耳屏前入路,接受髁状突游离复位坚固内坚定治疗;4例患者经颌后区入路,进行髁状突解剖复位治疗,将患者的翼外肌附着保留并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所有低位骨折患者均从颌后区入路,接受髁状突解剖复位,应用坚固内固定。

1.3复查指标与并发症

患者术后复查内容主要后张口度、手术区愈合状况、下颌运动程度、咬合关系、关节症状以及脸部外型,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X线检查。对患者的并发症观察主要如下:面神经损伤程度、张口受限、髁状突吸收、骨折移位、接骨板变形以及咬合关系错乱。

2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在1-3个月之间的有4例,随访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有8例,随访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有16例。经过平均时间为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为1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或者涎瘘等并发症出现。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及1例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等并发症。

3讨论

当前对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而这两种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争议。而患者是否能够接受手术,主要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块移位程度、骨折线水平的高低、骨折线位置以及升支垂直距离变化程度、咬合关系、患者身体基本状况、下颌运动状况等。有医学专家认为对于髁状突骨折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如果患者断端出现完全移位,但是没有出现接触状况,或者髁状突跟关节窝之间已经完全脱离、骨折块发生脱位或者内弯移位角度超过37°,还有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毫米的患者,应该首先考虑切开复位治疗,在这个时候如果要应用颌间弹性牵引固定的方法,使得患者骨折复位,明显已经不太现实。本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接受保守方法治疗,有1例患者髁状突骨折没有发生明显的移位症状,1例患者的年龄在7岁以下,1例患者为囊内粉碎性骨折。

在本次患者中经颌后入路下颌缘支损伤概率为4.7%左右;经耳屏前入路颞支损伤概率为25%;而后者明显要高于前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没有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因为手术而导致的面神经损伤患者,一般是因为过度牵拉所导致,在手术之后的3-6个月就能够完全恢复。耳前入路导致的面神经损伤概率相对其它方法要高很多,在进行髁突复位的时候出现游离概率很高,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对患者经颌后区入路,但是患者在颌后区入路固定产生困难的中位骨折、高位骨折或者应用髁状突摘除手术的时候,才需要考虑耳前入路方式[3]。

对于髁状突骨折患者的固定,在本次研究中一般采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方式。髁状突低位骨折患者,因为翼外肌力点和骨折线支点的距离相对较远且力矩比较大,因此为了安全起见需要使用2块钛板进行固定。单板固定的时候需要根据张力带进行,接骨板应该要放在髁颈后外侧缘以避免固定不稳定的现象出现。在髁状突应用解剖复位治疗的同时,注意将翼外肌也应用复位处理,这样的做法能够保持关节运动的对称性,且对咀嚼肌协调性也有很大的好处。如果咬合关系不良则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升支垂直截骨上移关节成形[4]。

在髁突骨折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为颞下颌关节强直,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高位囊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概率较高,对此类患者应该尽快的应用手术方法治疗[5]。

综上所述,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或者切开复位等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翼外肌附着应该保留,手术方法经过颌后区入路,能够降低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概率;对囊内粉碎性骨折以及髁状突骨折伴有关节盘显著移位的患者,需要有妥善的处理和护理,避免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症状,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裔康.11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5(03):188-189

[2]赵清.3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华夏医学.2012,18(04):169-170

[3]刘世杰,李昭辉,高东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54例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2011,21(43):118-119

[4]吴昌军,梁祚山,曹丽琴.髁状突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与形态相关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21(05):156-157

[5]王卓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5(3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