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闫青芳

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河南焦作45415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连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去研究他们学习知识、把握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培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这句话浅显易懂,告诉了我们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但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的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能无目的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具体做法是:

一、提出实验目的

在动手实践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明白所要实验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操作要求

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

(一)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给学生必要的实验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三)指导学生从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四)教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精要的评价

三、激发学习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四、掌握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绝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我认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4个面的面积是用“长×高×2”和“宽×高×2”。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的两个面,且可马上复原),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动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先展开,展开时这组对面仍不离开“体”,学生看清楚后,马上把这组对面复合“体”上。

五、注重合作交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在班级里提出了“小组因我而精彩”的口号。通过小组的竞争,特别是每一节课同一层次(水平差不多的)学生的汇报、检测等竞争活动,与所在小组评比的分数挂上勾。这个时候,每个学生都会瞪起眼睛,跃跃欲试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明确的分工,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在合作中学会了团结,在合作中增强了凝聚力。

六、概括实验结论

苏霍姆林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时,必须把实践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实验结论。所以,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操作的过程和实验得出的结论,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实践、思维、表达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七、及时反馈信息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

除此之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八、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实验都需要时间,但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实验,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不能从实验中总结知识。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点拨和鼓励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