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教学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教学体会

朱玲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1],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在他的一篇论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向生物医学挑战》中,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升级版"。在当时生物医学处于绝对的权威的情况下,恩格尔在文章中明确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提出对医学和精神病学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尽管生物医学的成就巨大,在公众以及医生中,尤其是年青一代中对保健的需要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对人类的影响不大日益感到不安。"[1]在文章末尾,恩格尔乐观地预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研究、教学结构和卫生保健的行动计划提供了一个蓝图"。[1]

如今,距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过去了40余年,在这40多年中,我国的医学教育坚持提升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要掌握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患者心理特点、心身医学基础知识等,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临床医学工作,用心理学的手段解决临床中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而医学心理学课程正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医学心理学课程在我国开设,始于1979年[2]。但是,医学心理学虽然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与该专业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其它专业基础课课程相比,其临床医学特点较少,教学内容偏向心理学,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未来专职从事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也不高,相对而言,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有限。为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笔者就自身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医学心理学应注重心理学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运用

理想的状态是:医学心理学既注重理论也强调应用和实践,其授课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别于医学生的其他课程。但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较多,内容广泛,但课时较少,所以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3]。从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来说,是帮助医学生熟悉心理评估的方法、常用心理量表的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使用方法、树立心身统一的理念,养成医学生的临床心理学思维,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医疗服务,而非为了完成心理学通识教育或心理学科普教育。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临床运用"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心理学理念的运用,更应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即强调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在的使用条件与操作流程、综合医院常用心理评估量表的选取、结合心理测验与访谈评估在诊断中的价值等临床实用性较高的教学内容,而不适合用大量课时介绍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派的观点等。只有重视"为临床医疗实践服务"的理念,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意识到本门课程在未来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为临床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达到教学目的。

2医学心理学开设学期应第三、四学

因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点,部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医学心理学定义为专业基础课,于第一学期开设。笔者认为,医学心理学在课程性质上虽然偏向于心理学,但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更多体现为临床医学运用的特点,如帮助同学掌握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展适宜的心理干预,如果学生还未学习临床医学等课程,对各科疾病还没有整体印象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会人为的造成"诊断"与"治疗"的割裂,不利于学生树立"心身一体""疾病的心理治疗的价值"等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医学心理学应在高年级开设,至少应在学生初步了解内科、外科等疾病后开设,有助于达到教学效果。

3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帮助医学生有效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在临床中既注重患者的躯体因素,也注重患者的心理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解决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心理学教学内容多为心理学知识在临床医疗实践上的运用,如各类心理量表的运用、心理治疗技术的合理运用、心身障碍的筛查与诊断等,部分医学院校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类技术的运用的教学,突出心理治疗技术的训练、心身疾病诊断及相应的心理干预等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本门课程教学学时数有限,目前,医学心理学因课程性质,多数医学院校将其设定为考查课,课时数多数在18~36个学时[4-6]。在有限的学时内即使仅完成各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教学并不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中,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帮助学生树立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理念,如在心理评估技术的章节中能够思考如何通过运用各项常用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深入、完整的评估;在心身疾病的章节中能够树立心身统一、心身同治的治疗思路、综合考虑心理与药物治疗的整合方案等。当然在医院建立包括心理学专家在内团队应对病患的心身问题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思路

4教学内容应不断优化整合,将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心理学相融合

医学心理学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到专业的医学课程,如诊断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又涉及到心理学课程,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文社会学科,诸如哲学、人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因此,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医学专业或者心理学方面,而是应当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重视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7]。

医学心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在短短一学期内讲上述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在不拘泥于教材编写的顺序,对教材内容整合的基础上,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可行的。

[1]G.L恩格尔,黎风.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1980(03):88-90

[2]李小龙.医学心理学教材编写30年[J].医学与哲学(A),2012,33(01):76-78.

[3]张旺信,刘欣,梁艳娟,李翠萍.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01):45-48.

[4]辛秀红,姚树桥.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4,35(8):87-89.

[5]聂光辉,杨莉."慕课"(MOOCs)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47-950.

[6]聂光辉,吴俊端,唐峥华.三明治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65-168.

[7]张亚宁,荆雷.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8,21(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