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六腑咳证治探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夏斌六腑咳证治探赜

朱明刚

朱明刚(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401519)

【关键词】六腑咳辨治探析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32-02

夏斌,男,重庆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幼承家学,学验俱丰,对《内经》、《金匮要略》研究颇深,运用经典理论诊治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笔者侍诊临床,受益良多,兹就夏老六腑咳证治学术思想浅析如后,以飨读者:

1、六腑咳的病位与传变规律

六腑咳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着墨不多,是一种涉及面广,超越肺系的咳嗽病。就象《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夏老早年著作《雅俗医学?经典研究》认为:六腑咳成因虽多,然而仔细推敲,其病仍以腑脏表里传变引发为主。因此《素问?咳论》又说:“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脏病传腑,里病传表为六腑咳的基本传变规律,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六腑咳的主要病变部位。疾病之所以传变,一般受邪气轻重、病体强弱、治疗当否三种因素支配。邪盛正衰、病体虚弱、失治误治,则病邪多有传变;正胜邪退、病体未衰、治疗及时得当,则疾病逐渐向愈。由于六腑咳是在五脏久咳不已的基础上扩展而成,与一般脏病出腑,里病出表为向愈迥异,乃邪盛正虚,病势发展,邪气转向所致。因此六腑咳并非普通的咳嗽病,而是病情复杂、虚实相兼、多层次受累的咳嗽病。

2、六腑咳的诊断要点和病机

六腑咳是病因病理与机体组织相互作用的病变结果。不同的六腑咳,有不同的病因病理,其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转归预后也不尽相同。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就是在解读六腑咳,就是在揭开六腑咳的一般规律。六腑咳与其他咳嗽一样,病机中包含病因,病因中渗透病机,病因病机充填于证候。夏老指出,六腑咳与互为表里的脏器病邪相袭有关,相应地会出现六腑病最具特征性的证候要点,这些投射在病变之中的证候要点,就是六腑咳的审证线索和认定依据。

胃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居中焦,主腐熟水谷,以降为和,与脾互为表里。倘若脾咳不愈,传病于胃,导致胃失和降,肺胃气逆,即可出现咳嗽呕吐,呕甚蛔虫窜出之症。

胆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附于肝,旁通胃肠,贮存排泄胆汁,与肝互为表里。倘若肝咳不愈,传病于胆,导致胆气犯胃,胆肺气逆,即可出现咳呕胆汁之症。

大肠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大肠上接小肠,下连肛门,传化糟粕,与肺互为表里。倘若肺咳不愈,传病大肠,导致肺失肃降,大肠不约,即可出现咳嗽遗屎之症。

小肠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由胃延续,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与心互为表里。倘若心咳不愈,传病小肠,导致肺失宣肃,清浊相混,即可出现咳嗽矢气之症。

膀胱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贮尿排尿,职司气化,约束小便,与肾互为表里。倘若肾咳不愈,传病膀胱,导致肺肾气逆,膀胱不约,即可出现咳而遗尿之症。

三焦咳的证候要点如《素问?咳论》所说:“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三焦咳有别于其它六腑咳,不只由互为表里的心包传变而来,是六腑咳中病变甚繁,病程较长,病情颇重的一种咳嗽病证。三焦即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五脏六腑皆包裹其内。三焦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主持诸气,通行水道。在三焦包裹的脏腑中,脾胃居于中焦,主转输消化,是各脏腑受气之源,为后天之本。病久不除,多可殃及脾胃。故久咳不愈,传病三焦,影响三焦所属脏腑与三焦经脉功能,特别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即可出现咳嗽气喘,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涕涎增多,面部浮肿之症。

3、六腑咳的治法方药

咳嗽有易治者,有难治者。久咳不止传病于腑的六腑咳,部分治疗较为棘手。《素问?咳论》并未谈及治疗六腑咳的药物,在运用五输穴治疗时,仅有“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记载。夏老认为:六腑咳的发病规律是脏咳日久,循经移传互为表里之腑;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病以补为本,腑病以通为补。因此六腑咳病情总在虚实夹杂;病机不外脏病传腑;治法宜予补虚泻实;方药当须重在调和。

《医学心悟》用止咳嗽散隨证加味治疗六腑咳,颇有见地。止咳散原为外感咳嗽,解表宣肺咳仍不止而设。功可止咳化痰,疏表宣肺。其方不寒不热,温润和平,启门驱贼,诸咳皆宜。夏老认为:胃咳的病机是脾咳传胃,通降失常,肺胃气逆;治宜调气止咳,清胆和胃;当予止嗽散合二陈汤加乌梅、川栋、干姜、黄连主之;胆咳的病机是肝咳传胆,疏泄太过,胆肺犯胃;治宜调气止咳,清胆和胃;当予止嗽散合小柴胡汤加杏仁、苏子主之。大肠咳是肺咳传大肠,肺肾气虚,大肠不约;治宜补虚止咳,涩肠固脱;当予止嗽散合四神丸加白术、赤石脂主之。小肠咳是心咳传小肠,清浊不别,肺胃小肠气机紊乱;治宜消食化痰,降气止咳;当予止嗽散合三子养亲汤加芍药主之。膀胱咳是肾咳传膀胱,肺肾气虚,膀胱不约;治宜补气纳气,止咳化痰;当予止嗽散合肾气丸加半夏主之。三焦咳是脏咳传三焦,运化失司,气逆水停;治宜补中泻肺,通利三焦;当予止嗽散合五味异功散、苓桂术甘汤、葶苈大栆泻肺汤加减。

夏老运用“六腑咳”理论不仅辨治六腑咳疗效满意,辨治其它顽固性咳嗽也收效较好。笔者宗其意,师其法,根据咳嗽伴发的不同兼症,以“六腑咳证治”为主方的止嗽散加减治疗诸般咳嗽,也都得心应手。

典型病例:李某,男,37岁,教师。平素身体虚弱,长期胁肋不适,或见隐隐作痛,有乙肝病史。今年春节家人聚会,因一小事恼怒,突发胸胁胀满,剧烈咳嗽。自购“感冒药、止咳药”口服症状未减,经社区医院输液抗炎抗病毒后,咳嗽加剧,剧咳时呕吐苦水。某区医院X线胸片、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支气管炎”。再次静脉输液抗炎治疗两周,咳嗽稍有好转,但咳时即吐苦水,中西药物治疗罔效,经亲戚介绍2011年8月10日初诊。现症:咳嗽阵作,干咳痰少,咳剧时呕吐苦水,胸胁胀满,睡眠较差,焦虑不安,厌食纳呆。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左弦右弱。中医辨病:六腑咳—胆咳;西医诊断:1、支气管炎2、神经衰弱3、乙肝病毒携带者。处以:柴胡20克,姜半夏15克,陈皮20克,枳壳12克,桔梗20克,白前20克,百部20克,杏仁15克,香附15克,瓜壳15克,黄芪30克,甘草8克。7剂,水煎服,1日1剂。服药3剂,咳嗽及胸胁胀满明显缓解,咳时未再吐苦水,信心大增,情绪转佳。7剂中药服毕,咳嗽已止,胸胁胀除,睡眠好转。二诊口淡无味,食欲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药取:香附15克,砂仁10克,党参3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谷芽30克,柴胡15克,炙甘草6克,10剂,水煎服,1日1剂。总共服药17剂病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分析与讨论:患者素体虚弱,自我调控力差,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反侮肺金,肺失肃降,故突发胸胁胀满,剧烈咳嗽。此时之治,倘予平肝顺气,肃肺止咳,则病症逐渐痊癒。然一味止咳,病因难除,终成六腑之咳。今脏病传腑,胆气犯胃,肺胃气逆,故于前症之中更见咳呕苦水;胆虚痰扰,胃气不和,故睡眠较差,焦虑不安;胃虚及脾,运化不及,故厌食纳呆。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左弦右弱,皆为肝郁脾虚,肺失宣肃之征。《医学心悟?咳嗽》说:“咳而呕苦水者,属胆腑,前方加黄芪,半夏,生姜”。前方即止嗽散。笔者受夏老《雅俗医学》“六腑咳证治”启迪,结合自己对《内经?咳论》六腑咳的反复研讨,认为本病乃典型之“六腑咳-胆咳”;病情已由病初肝气横逆转为肝失条达,证属肝郁脾虚,胆气犯胃,肺失宣肃。遂于首诊以小柴胡汤合止嗽散加减治之。药取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利胆,辅瓜壳、半夏宽胸化痰,伍杏仁、白前、百部、桔梗宣肺止咳,佐黄芪、甘草培士生金。如此配伍,有升有降,且攻且补,侧重调和,共奏疏肝利胆,宣肺止咳,健脾益肺之功。考虑到口淡无味,厌食纳呆,焦虑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与气虚气郁,脾胃虚弱,心神失养相关,故二诊改遣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陈皮,加柴胡、谷芽疏肝理气以解郁,健脾和胃以安神。由于辨证准确,治疗恰当,故令长达7月之久的“六腑咳-胆咳”迅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