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5

二语习得理论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梅淑

梅淑(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江苏苏州215164)

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阐述了二语习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可理解性输入和低情感过滤。听力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备受关注。有学者将其理论的核心-输入假说理论运用到高等院校的听力教学中,教学效果得到了认可。现阶段将输入假说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初中听力教学中以提高初中听力教学质量,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将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期对改善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本研究在对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两个班级的听力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从扩大可理解性输入和降低焦虑两个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模式即:课前热身活动、听前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听中小组讨论活动、听后泛听和带着任务听。为验证新的听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对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两个班级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运用SPSS11.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差异显著。由此得出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的听力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有效的,并有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

1.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便是Krashen(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对近几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系统的学说。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1.1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Krashen认为“输入假说”是外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位置仅次于“习得-学得”假设。他在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输入语”的重要性。他说因为“输入语”回答了语言学习中一个关键问题:人们怎样才能习得一种语言,特别是外语。在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一书中克拉申认为:“输入语”的假设与过去的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大相径庭。以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倡先学句子结构,然后再运用这些句子结构去进行交际。而“输入语”假设是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输入语),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他还较详细地解释“输入语”: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用“i”表示,那么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习得者的现有水平即“i+2”,也不能低于或接近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即用“i+1”来表示这种高于原来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1Comprehensibility可理解性,是指理想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习得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对初学者来说,若听那些不理解的语言等于浪费时间。

1.1.2InterestingandRelevant既有趣又有关,指的是输入的语言材料要有趣并要有关联,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1.1.3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非语法程序安排,指的是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

1.1.4Inputenough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指的是他的“i+1”原理。要习得一种新语言,仅靠几道练习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多个小时的有内容有乐趣的广泛阅读和许多的会话才能解决问题。

根据Krashen的观点,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其途径是在最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量。只要输入量大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我国学者吴丁娥(1990)把克拉申“输入语”的具体内容概括为: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流畅程度不是通过学习语言规则来达到的,而是靠在具有大量的,合适的输入语的环境中慢慢地形成的。输入假说除了向人们强调输入的重要性以外,徐海铭(1998)从学习者的角度认为输入假说更加重视习得者的认知水平,而贯穿于输入理论的一条主线就是:语言输入应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出发点,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促进下一步的外语学习。这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2情感过滤假说(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这里包含学习者的动机(motivation)、态度(attitude)、自信心(sellf-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具有“积极”和“消极”或“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有了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由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这种“可理解性输入”不一定会成为100%的有效输入。这一现象在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中得到了解释。在此假说中,Krashen把情感因素看作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让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其通过。习得者并不完全吸收输入的语言材料,习得者的情感因素会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过滤,从而阻碍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反之,如果没有情感障碍的过滤作用,那么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就会进入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经过内化成为习得者的“语言能力(AcquiredCompetence)”。如果习得者的消极情感因素强,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强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量就低;与之相反,当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之中,即情感过滤水平趋弱时,这种状态就会十分有助于输入的语言变为习得者内在化的语言吸收。Krashen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情感过滤假说”强调了促进或阻碍二语习得的一些“情感变量”,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将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外语教师一方面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较为真实的“输入”环境,减少他们的焦虑。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无目标与压力。教师要尽量促使压力转化学生的“正焦虑”,即学习动力,更好地推动他们接受“输入”。为此,教师在“输入外语知识的同时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帮助学生排除情感障碍的反作用。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二是注重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可理解性输入和情感过滤的强度是影响二语习得的真正原因。克拉申的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

2.教学实验实施过程

2.1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否对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Krashen指出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只能通过一种途径,理解语言或接受可理解性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必要的途径,但是有了输入的前提还远远不够。Krashen同时指出情感因素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推动或促进输入的传送。根据Krashen的理论,本实验从两个方面来设计:扩大可理解性输入,降低学生的焦虑和增强其自信心。

根据Krashen的理论,本实验做了以下的假设:

2.1.1通过泛听的方式来增加可理解性输入对提高听力理解是有帮助的。

2.1.2听前通过解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更易理解和听力过程中任务型的听,是一种提高听力理解的有效的方式。

2.1.3听前的热身活动和听力过程中小组间的合作能够降低学生的焦虑,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2实验对象。本实验以苏州市胥口中学初二(4)班和初二(6)班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初二(6)班为实验班,初二(4)班为对照班。初二(6)班的班级人数为43人,女生有20人,男生23人。初二(4)班人数为46人,男生26,女生20人。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差不大。平均年龄基本上相似。在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中,两个班级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六班平均分为73.8,四班平均分为75.3。因此,本研究把两个班的实验前水平视为相当。

2.3实验工具。实验中所使用的工具为两份调查问卷和两份英语试卷。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目前听力课堂教学、听力材料的看法和学生听力过程的情感态度等,为下一步教学实验做准备设计了调查问卷一。在发放问卷一前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初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二是根据访谈情况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听力现状,在初二英语备课组全体英语教师的集体讨论下设计了样卷,同时对部分初二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由笔者根据两个实验班级的教学实情再修改而成。因此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3.1调查问卷一(见附录一)调查问卷一在教学实验前发给了学生。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目前听力教学的看法。分别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所涉及到的问题:听力材料方面、听力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对听力教学的期待。关于听力材料方面的问题里包括学生对目前听力材料的看法,如,他们是否对听力材料感兴趣;目前使用的听力材料学生是否觉得有难度;当然还包含有学生课外能够得到其它什么听力材料;他们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听力材料,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磁带还是其他的方法;学生对什么类型的听力材料最感兴趣,英语故事,英语歌曲,英语笑话还是其他类型。为了了解在听力过程中学生是否感到焦虑,问卷中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在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希望有什么类型的听力课。

2.3.2调查问卷二(见附录二)。调查问卷二是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发放给学生的。这份问卷的目的是调查学生对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听力材料的看法以及听力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等。调查的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在初二年级英语备课组全体英语教师的帮助下,在问卷一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班级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实情由笔者修改并设计了调查问卷二。问卷二的设计围绕以下这些活动:听前的热身活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任务型的听,小组讨论以及泛听。设计听前的热身活动和听力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活动目的是降低学生的焦虑。针对这一目的,问题(第二、五和六)的设计就集中在这样的活动后学生是否感到放松。听前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听力过程中的任务型的听,这两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其中第三和第四两个问题的设计是针对学生是否认为经过上面的两项教学活动后,听力材料较容易理解。听后的泛听活动目的是扩大可理解性输入。第七个问题,第八个问题和第九个问题与其有关,目的是了解这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是否有帮助。

2.3.3听力测试。听力测试主要包括前测和后测。是在教学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找出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听力水平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前测试卷是初一期末试卷的听力部分。前测试卷有四项任务组成。第一个任务是根据听到的句子选择与句子内容相符的图片。第二个任务是根据听到的对话选择正确的答案。第三个任务是听对话,根据对话的内容填空。第四个任务是听短文,判断句子的正误。试卷满分为二十分,测试时间统一为二十五分钟。

后测试卷是在教学试验后实施的。这份试卷的目的在于找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听力理解上是否有些显著的不同。后测试卷有三项任务组成。第一个任务是根据所听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第二个任务是根据所听对话和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第三个任务是听短文,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这份试卷的总分是二十分,时间限制在二十五分钟之内。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可信度,笔者把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试卷的听力部分作为了后测的试卷。

2.4对照班级听力教学过程。不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每周都只有一节听力课。对照班级的听力教学方法沿用平时的方法。首先在听力活动前解释一些单词和句型,然后教师播放录音磁带,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两到三遍,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听力练习,教师检查答案。对照班级使用的听力材料是初二上学期补充练习册的听力练习。除此外没有其他听力材料。

2.5实验班级听力教学过程。实验班的听力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也是有前听,听力理解过程,和听后三个阶段组成,但是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

听力练习之前(5分钟)有两项活动。一项是学生的热身活动,另一项是教师对听力材料的有关背景知识加以解释。听前两项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减轻学生的紧张感。热身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听一些英语流行歌曲,有时听英语小故事或听英语幽默笑话等。这项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减少学生的听力焦虑,同时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听的氛围。接下来是教师解释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这项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单词和短语也同时呈现给学生。这两项活动后,大部分学生对听力材料有了大致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这部分学生已经为听做好了准备。

听力过程阶段,对教师来说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学步骤(15分钟)。因为在听中阶段学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加工、处理获得的信息。听力材料被安排让学生听三遍。每一遍听完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任务。第一遍听完后,为学生设计的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并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找到答案。这类问题通常可以是:Howmanypersonswerethereinthedialogue?Where/Whendidthedialoguehappen?等简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降低焦虑增强他们的信心。第二遍听完后,要求学生从听力材料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提问的问题也都是围绕WH-questions,如who,what,which,when,where等。这时学生可以与同伴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感到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比独自一人寻找答案少了些焦虑。最后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核对答案。

听后阶段教师一般能够测定学生对所听内容理解如何。在这之前教师只要简单地核查答案,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来保证所谓的听力“理解”。现在这种方法改变了,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再是选择题或判断题了。例如,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说话人态度(言外之意)和推理性质的问题或短文填空等,但仍然要求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寻找答案。听后阶段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听课外的材料。然而,选择适合初二学生的课外听力材料并不容易。首先,他们的词汇量毕竟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选择的材料必须能引起他们听的兴趣;最后,一些材料选自于初中版的英语大课堂。所选的文章主要是些简短的小对话,故事,绕口令和小笑话等。这在每节听力课上,大约需要十分时间。根据不同题材的听力材料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任务,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解其他类型听力材料的机会,尤其是那些真实生活中的材料。如果学生对热身阶段所听歌曲感兴趣,那么在后听阶段也可以用于学唱。总之,泛听活动的目的是在扩大输入的同时使学生对英语听力感兴趣。下表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听力课堂教学过程的对照:

3.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1两份调查试卷的分析。在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对照班都要填写调查问卷一。这被安排在新学期(初二上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为了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开始填写时向学生做了解释,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来填写。调查问卷二在本学期期末的最后一节英语课上(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前)只发给了实验班的学生。一共收回132分问卷,仔细核查后其中130份问卷有效。生效率为98.4%。两份问卷的结果通过使用SPSS11.0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一结果表明,目前听力课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改变现状。大多数学生听力过程中都会感到焦虑,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较低。正如我们所知,输入对提高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学生除了听力课本外,能够得到课外其他的听力材料十分有限。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增加输入的确是一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问卷二只提供给实验班。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新听力教学方法的看法。为了降低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焦虑,听前设计了热身活动,许多学生很喜欢这一活动。选择答案“非常好”和“很好”的共计达93%。小组讨论时减少学生焦虑的另一方法。46.5%的学生认为这一活动相当好,62.8%的学生认为这一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实验班采用新的听力教学方法一个学期以来,86%的学生对此评价是“很好”或“好”。90.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听力课很有趣,学生喜欢上英语听力课。

调查问卷二的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对增加可理解性输入降低学生的焦虑有效。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帮助。

3.2前后测试卷的分析。为了找出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听力理解成绩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始时和学期结束时进行了两次听力测试。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安排了英语听力的期初考试。本学期的期末,即在实验班使用新的听力教学方法一个学期后,在两个班级都安排了听力理解的后测。目的是确定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否有帮助。不论是前测还是后测,两个班级都要求在二十五分钟内完成。每份试卷的满分为二十分。得到的分数用SPSS11.0系统进行分析并用T-test进行检测。

3.2.1前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本实验开始前进行了听力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力前测对比显示:两个班级的前测成绩没有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在实验前区别微小。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基本相似,就其原因不难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的班级,授课教师是同一个教师,每周授课时数相同,所使用的听力教材相同,处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学习较认真。所以两个班级还没出现明显的差距。

3.2.2后测成绩。后测安排在教学实验结束后的学期期末。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了听力后测,测试结果如下:

从听力后测成绩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在实验班采用以来,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力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也就是说实验班的学生在听力后测中比对照班的学生做的好。进一步说,听前的热身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降低了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焦虑,任务型的听和泛听增加了学生的信息输入,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效。

分析实验班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可看出,在每一个听力阶段,实验班的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不同。前听阶段,实验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除了学习一些单词和语法还会学到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听前的热身活动有助于实验班的学生减少焦虑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对照班象通常一样,听前仅学习一些单词和语法现象。听中和听后阶段,实验班的听力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任务型的听力活动还增加了泛听活动,使得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更易理解同时增加了输入。但是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学生从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听中寻找听力练习的答案,然后核查答案,即没有学生的讨论活动也没有延伸的听力材料。实验班听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使得两个班级的听力后测成绩出现明显的差距。

4.结论

从教学实验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基础的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新听力教学方法的实验班比沿用传统听力教学方法的对照班表现的更好。根据T-检测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本教学实验只是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1.实验的样本过小。实验研究的取样仅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两个班级,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是否对初一,初三的学生同样有效或者在其他学校也适用,还仍是一个问题。2.实验过程所用时间不长本次教学实验仅持续了一个学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区别可能还不够明显。如果能够延长到一个学年,实验结果可能会更为明显。3.调查研究经验不足。尽管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十几年,但是真正去做教学实验研究还是第一次。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二语教学理论准备的不是很充沛也是本人最大的困难。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影响了教学实验。

附录1实验前的问卷调查

________同学,你好!为了解同学们对英语听力教学的看法,特编写了这份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改进今后的教学。问卷共10题,此问卷主要用作调查之用,不涉及任何评价和隐私,请你放心。答案无对错之分,为了数据的准确,填写时请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谢谢你的合作!

1.英语听力课你是否喜欢上?()

A.喜欢B.比较喜欢

C.一般D.不喜欢

2.你对教学所用的听力内容感到:()

A.大多数时候觉得很难B.有是觉得难

C.不觉得难,但也不容易D.比较容易

3.听力教学的听力内容在你看来:()

A.很有趣B.比较有趣

C.一般D.很乏味

4.听力测试部分满分20分,你经常得分为:()

A.20-16B.15-12

C.11-9D.9分以下

5.在平时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你感觉:()

A.很紧张B.比较紧张

C.有些紧张D.不紧张

6.每次英语听力测试时,你感觉:()

A.很紧张B.比较紧张

C.有些紧张D.不紧张

7.英语课堂上的听力练习除外,你的课外练习材料()

A.很多B.较多

C.很少D.没有

8.平时你课外的听力练习主要来自(可多选)()

A.网络B.电视

C.广播D.磁带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听的英语题材(可多选)()

A.英语故事B.英语笑话

C.英语绕口令D.英语歌曲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

10.你希望在以后的英语听力教学中,___________

附录2实验后的问卷调查

________同学,你好!运用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有一个学期了,你有什么感想?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的想法,特编写了这份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改进今后的教学。问卷共10题,此问卷主要用作调查之用,不涉及任何评价和隐私,请你放心。答案无对错之分,为了数据的准确,填写时请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谢谢您的合作!

1.你对现在新的听力教学方法的评价是:()

A.很好B.比较好

C.一般D.不好

2.课前热身活动听英语歌曲,然后在做听力练习,你感觉:()

A.很放松B.比较放松没

C.没感觉D.一般

3.你认为听前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做听力练习有帮助吗?()

A.有很大的帮助B.有些帮助

C.帮助不大D.几乎没有帮助

4.当带着问题去听时,你认为对理解听力材料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B.帮助比较大

C.有些帮助D.没有帮助

5.小组活动做听力练习你认为是:()

A.很好B.一般

C.不好D.没必要

6.你认为小组讨论活动对理解听力材料是否有帮助?()

A.帮助很大B.有些帮助

C.没有帮助D.没感觉

7.对泛听的听力材料你的看法:()

A.很有趣B.比较有趣

C.一般D.乏味

8.在泛听材料中,你最喜欢()

A.英文歌曲B.笑话

C.绕口令D.小故事

9.你觉得听后的泛听对提高你的听力有帮助吗?()

A.有很大的帮助B.有些帮助

C.几乎没有帮助D.没感觉

10.对现在的听力课你的看法是:()

A.很有趣,喜欢上B.比较有趣,比较喜欢上

C.一般D.

参考文献

[1]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Learning[M].Oxford:OxfordPergamumPress,1981.

[2]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PergamurnPress,1982.

[3]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Press,1985.

[4]陈秀玲.英语听力理解与焦虑状态的相关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5]丁文.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7)

[6]戚秀苗.怎样突破中学英语训练的传统模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5)

[7]孙南南.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和大学外语听力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8]王志明.试论“输入假说”在听力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文教资料,2006(12)

[9]吴丁娥.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中的“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10]王海杰.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分级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04(9)

[11]郑亚娟.克拉申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学术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