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三甲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4
/ 1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分析

夏晓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减少因为退药引起的药品不良事件,督促合理用药,提高医院服务品质。方法:对门诊近三个月工作日的退药进行统计。结果:门诊退药最多的科室主要是消化科、骨科和辅助科室(核医学科、放射科等),其中消化科又以内镜检查药品退药最多。结论:目前退药情况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科室不同种类的药品制定专门的退药策略。

【关键词】门诊药房;退药;用药安全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5-0249-01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退回药品成为影响药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我院门诊日均挂号量在10000人次左右,门诊药房工作日日均处方数量在5000张左右,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面前,退药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首先,退回的药品无法保证是否符合储存条件,再次发放可能会因为质量问题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其次,大量的退药增加了医生、药师、收费人员的工作量[3];最后,有些患者往往因为不符合退药条件和医务人员爆发冲突,容易导致意外。

1.资料与方法

通过门诊药房电脑数据库收集近三个月退药数据,从退药总数,退药科室,退药原因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退药总数及主要退药科室

通过对近三个月退药的情况进行统计,消化科、骨科和辅助科室(核医学科、放射科等)占所有退药数量的比重最大,分别占到总数的29.0%、13.8%和7.6%。消化科退药多主要是因为无痛內肠镜预约时间太久,在等待期间患者表示不愿意继续等待,故需要退药。骨科退药多则是因为很多止痛药对胃有刺激作用,患者服用后不能耐受,因此来退药。辅助科室退药的主要原因和消化科相似,都是因为检查预约到很久以后,患者表示无法等待这么久的时间,所以选择退药,见表。

2.2退药原因

对近三个月退药的数据进行分析,退药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要求退药,这类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预约了检查,但等待的时间太久,患者不愿意继续等待,所以要来退药。(2)不良反应,这类情况主要是由于患者个人原因,表现出对某种药品不耐受,所以选择退药。(3)反交易,这类情况是指患者已经结算过费用,但由于某种原因需要更改收费方式(如自费结算变医保结算或者相反),由收费处先额外再收取一次费用,药房将原先的收费单上的药品做退药处理。(4)医生开错药品,这类情况主要出现在医生没有规范开具处方,药房工作人员发现处方不合理后与医生沟通,此时需退掉原来的药品并请医生再次开具。

3.讨论

通过对退药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每周的退药数量平均在270张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退药数量,如何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我们在此做出如下讨论。

3.1建立完善的退药制度

浙江省卫生厅曾明确下令,药品一经发出,不予退换。但为了照顾患者,医院默认药品发出两个星期之内,未经拆封包装完好且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退药。此时,一套完善的退药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明确向患者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药品一律不退,如冷藏药品、药房自己分装的散药、离开医院超过14天的药物等;其次,患者退药必须通过医生审核,由医生评估该患者确实无法继续服用该药品后,开具正式的退药证明,向药房申请退药;最后,药房内部对退回的药品要进行双人审核,对药品的批号,效期,包装等都应检查到位,确认无误后方才予以退药。只有对退回的药品进行最严格的审核,才能杜绝再次发放时可能造成的危害。

3.2增进医患有效沟通

很多患者表示服用某些药物后身体出现不适,此时就需要专业的药师与他们进行沟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服用药物。如果能够有效的增加这一块的沟通,就能显著的减少患者因为不适而拒绝服用药物的情况,从而减少退药的数量。

3.3完善审方制度

药房是执行医师医嘱的最后一关,完善的审方制度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处方的产生,从而有效的减少随之而来的退药问题。

3.4加强医院部门之间的联络

退药涉及到医师、药师、收费窗口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加强联络,共同构建一个完善的退药流程,从而减少患者奔波的次数,也避免出现和病人解释不清等现象。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从生产到运送到储存都有严格的要求。减少退药或者不退药是保障药品安全性最有效的办法。建议各个部门增进协作,合力完善退药制度,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上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旭青.医院药房退药分析及对策[N].医药导报,2017,8(36):167-168.

[2]毛晓冬.住院患者退药情况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7):586-587.

[3]曹剑波.我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及原因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9):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