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建设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建设规划研究

周峰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增大,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等问题亟待解决。以海绵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规划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实现城市的弹性适应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城市规划建设,为城市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空间,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建设规划理念的重大改变,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应对日益严峻的城乡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产生、总结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问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合理地规划城市水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此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1.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性

城市先于国家,它是人类最早的群落形式,历经横跨万年的发展,城市已经是经济社会聚集中心和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成为财富的标志和文明的象征。但是,高度的人口聚集和活动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涉水”环境生态问题:洪涝频发、水体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等问题。由此,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与合理规划,国际上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水敏感城市(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DrainageSystem,SUDs)”等一系列措施,并针对城市雨洪管理和水问题治理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1]

我国正处于高速城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城市规划理论滞后,城市治理无序而低效等原因,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留、渗透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理念是通过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建设措施,促进城市具备海绵的弹性适应能力,进而使得城市能够雨季涵养水资源,并在干旱季节实现对雨水的利用,还可实现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置,最终保障城市的抗旱和排涝能力,达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能够减少气候、水资源等对城市服务的负面作用。此外,海绵城市还拥有良好的灾害应对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气候情况,能够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社会公众更加追求城市的整体美观、舒适和健康,这就为海绵城市理念的适用提供了基础。在具体的海绵城市理论中,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弹性适应能力,应对当前城市环境破坏,绿地、湖泊等减少所致的自然灾害频发问题,保障城市的整体环境。同时,海绵城市理念还与低碳理念相互联系,借助构建绿地、花园等,实现对城市内部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保护城市原有生态平衡。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达到建筑节能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可综合提升城市的弹性适应能力,确保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城市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空间,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

2.1.重视应用的引领作用

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城市环境规划缺乏科学论证,对城市雨洪作为城市内部水资源的认识不足,城市规划中缺乏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管理意识,对于内部水资源管理、内部水循环体系,并没有制定出对应的规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根据要求,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在城市规划过程的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同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发挥专项规划的传导作用,切实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2.2.重视应用的环境适应性

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应该注意结合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自然水系、自然水文的特征,在详细全面了解城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海绵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同时,应该和城市所在的当地政府、道路规划以及建设部门做好协调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既保障城市自然空间有着较高的绿地利用率,还应该运用绿色水设施对城市水系统加以完善、补充和修复。

2.3.重视应用的适宜构建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还应该注重采用能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适宜构建技术,统筹运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海绵城市规划主要考虑的适宜构建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3.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建设规划

3.1.城市道路的建设规划

道路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核心,道路规划建设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能力与居民的出行便利程度。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的规划建设中,道路应选择可渗透路面,避免道路表面积水。再配置过滤装置,实现对透水的过滤,便于路面透水的净化和利用。于道路两侧构建绿化带,承担雨水的收集任务,体现海绵城市的基本特性,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道路两侧绿化带设置中,通过建设地下存储空间的方式,实现雨水的采集。这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全面改善路面排水,还有助于雨水资源的利用。此外,还应对人行道进行相关优化,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消化。

3.2.城市水系统的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经过多次实地踏勘、调查研究之后,在掌握了城市的自然水系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规划工作,将自然水系的优点充分加以利用,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自然水系循环系统。在工业不断扩展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水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并且这种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自然水系的自净功能,这就需要建立分散污水处理设备和集中污水处理厂为主的再生水系统,减小和消除人类生活与生产对城市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在自然水系循环系统的基础框架上,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目标,构建雨洪排放和再生水系统,构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统。

3.3.模型分析评估方法

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指导,运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可以构建城市雨洪模型,评估城市排涝和调蓄能力,模拟评估不同LID工程措施对径流控制目标的作用等等。借助现代化的模型分析评估方法,可以帮助海绵城市规划优化控制指标和规划方案,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3.4.转变规划和建设理念

我国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尚处在初步实践阶段,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识还不够系统。传统的城市建设主要依靠“灰色设施”排水,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阻碍了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参照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雨水的吸、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3.5.构建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实施规划,没有严格的实施管控,再好的海绵城市规划也只是纸上文章。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深刻而深远影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海绵城市规划要求在原来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明确并强调与海绵城市相关的内容,并补充海绵城市新增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规划中融入和吸纳海绵城市规划的内容,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要求,并结合具体的规划管控措施,构建完成科学且具备完全可操作性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

4.结语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我国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只有局部的区域试验样本,没有实际的城市全覆盖案例作为建设理论依据,并且对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方式方法都比较落后。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政策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海绵城市理念和要求系统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编制城市水系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等相关规划,是当前海绵城市的当务之急。只有将海绵城市要求落实到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宗学,程涛.城市水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之理论基础—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9,50(1):53-60.

[2]彭晓平,何子平.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27):19-20.

[3]李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75.

[4]杨家伟,张银龙.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城市地理,2017,(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