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文素养的“土壤”和“气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培育人文素养的“土壤”和“气候”

邱锦生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邱锦生福建省龙岩市上杭职业中专学校364200

人文素养即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人生观”和“价值观”,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只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教育理论家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那么,中职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条件

1.从语文教材中挖掘

教育部2009年新编的中职语文教材。新教材分成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师要到每个单元和每一篇文章中去发掘人文资源,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态度、思想、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通过对普通人——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挖掘和体验字里行间浸透的浓浓的亲情,以及每个母亲身上所闪耀着的人性美的光辉;第二单元是一组情景交融的散文,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描述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引发读者对“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第三、四、五单元,则是对文明、对战争、对幸福、对读书、对人生、对爱情、对友情的思考与解读。

“基础模块”下册所选的课文,则是重在深化对人性美、科学美的解读,完善对人生境界、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感悟、发现和追求,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理想的执着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品味教材中真挚的情感、美好的人格、精辟的哲理,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

2.从校本教材中挖掘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人文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和才溪乡调查旧址都是国人向往的革命圣地,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伟人的足迹和经典诗词。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进行拓展延伸,采取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与伟人颂秋的同题材诗词《采桑子·重阳》进行对比朗读,目的是体会“英雄自古出少年”的伟人风采,让学生领悟伟人的情感美和形象美,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为国分忧、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诗词教学的艺术效果。

3.从传统文化中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配合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还可以与书法训练、读后感的写作、演讲比赛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心诵读、倾心倾力、耳濡目染中受到震憾、感染,逐渐变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技能、学会创业的强大动力,并正确引导学生与时俱进,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1.营造民主性的人文氛围

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等方面较差,表现为自卑、厌学,对人生缺乏正确的态度、对学习缺乏信心,有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等。为此,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向“学”过渡,教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在宽容、包涵、和谐的氛围下,只有在这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才会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育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土壤”和“气候”,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2.渗透激励性的人文语言

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人文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一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创新差异性的人文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生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读得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字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等等。应适时对该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要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心。差异性评价要体现对学生“成果”的肯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人文评价的导引作用。

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

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渗透性,绝不能靠一味的道德说教,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靠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师要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叩击学生心灵,激发爱憎感情;开启学生思维;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影响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特别是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写作实践,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提升,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提倡个性阅读,接受人文熏陶

中职语文教材“阅读与欣赏”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巧妙地贯穿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一开始先有感情朗读《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然后让学生说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以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审美判断,接着来深入学习课文来领悟艾青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挚爱之情。

2.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文底蕴

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的名篇佳作,富有音乐美、图画美、形象美和情感美。阅读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人文底蕴。比如语文教师平时可以将体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经典诗文引入课堂,作为学生必读必背必写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

3.开阔生活视野,增强人文体验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写作教学,要善于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开阔生活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开拓写作思路。准确引导学生与社会、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心灵呼应,展现学生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入思考,让学生直抒胸臆地抒发爱憎。

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多开展口语训练、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口头交流中探讨人生,探讨青春,张扬个性,交流思想。而书面作文及口头表达又可在师生的交流中增强人文精神的体验。

4.教师言传身教,发挥人文魅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文教师要发挥教师隐性的潜在的影响力,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积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访身边的典型,比如和学生一起看“感动中国人物”、“情感剧场”、“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出彩中国”等专题电视节目,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感恩文章,在党和祖国的生日之际重温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总之,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活的教科书”,是言传身教的“活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