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白术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七味白术散加减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

杜芳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位在脐周,与脾胃关系密切,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减配合如意金黄散疗效佳。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七味白术散;如意金黄散;外敷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病,主要由CoxsackieB病毒或其他病毒所引起,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复感、扁桃体炎等病毒感染以后,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疼痛的性质多为阵发性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两次疼痛间隙感觉良好,部分有压痛和反跳痛,且痛点不固定(1)。本病的病位在腹部,伴淋巴结肿大,腹痛以脐周为主,能自行好转且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故应属于中医儿科学“腹痛”的范畴(2)。

近几年来,该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成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中医对本病治疗有独到之处,本人依据调理气机、疏通经脉的主要治疗原则,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配合穴位贴敷(3)治疗本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现将一典型病案总结如下:

王某,男,8岁。反复脐周隐痛近一年,喜温喜按,纳差,消瘦,曾多次于紫云老家诊所就诊输液治疗后症状好转,未再予相关持续治疗。后因脐周腹痛明显,且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增多,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5年05月17日9时就诊本人门诊。患儿发病前,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查体:咽稍红,腹软,未见肠形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舌淡苔薄白,脉缓。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13*6mm。

中医诊断:腹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治疗原则: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具体治疗如下:

1、七味白术散加减:白术、茯苓、藿香、葛根、香附、丹参、川楝子、醋延胡索、板蓝根、甘草等10余味中药,采用中药免煎制剂或是传统中药煎熬方法均可。

服法:每日1剂,分3次服用,7日为一疗程。

2、中药穴位贴敷: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两次,每次两小时,连用7日。

2015年05月24日复诊,患儿自述采用上述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仅活动后偶有腹痛,舌略红,苔薄白,脉数。继以上方据病情变化、舌苔等情况加减药物后继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同时密观病情变化,嘱其定期随诊。

据上述综合治疗方法持续4个疗程,期间反复询问患儿腹痛情况,患儿自述均较前明显减轻,于第三疗程始已无腹痛,至第4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提示腹腔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

讨论

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小儿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卫外不固,外感六淫之邪侵入腹中;或夏秋炎热之际嗜食寒凉,寒邪客于中焦,以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血脉凝滞,结于腹部,不通则痛(4)。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现今小儿喂养过度、常食肥甘厚味之品且缺乏运动,体质娇柔致积食内停,中焦湿滞,从而脾胃运化受阻,而致脾胃更加虚弱,脾胃气虚则致气致于肠腹出现腹痛,久之则气滞血瘀、湿瘀互结于肠道而发本病。脾不升清则后天失养,脾阳虚久则出现脾胃虚寒、运化失常的症候。因此,在治疗中则偏于温中健脾、活血止痛佐以化湿的方法。方中白术为君,补气健脾之力强,直接缓解脾胃之虚;茯苓健脾渗湿;藿香芳香化中焦湿浊;葛根解肌退热、升举阳气;丹参散瘀止痛;延胡索、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中健脾、化湿行气、消肿止痛之效。

如意金黄散首见于《外科正宗》,主要成分是天花粉、大黄、姜黄、厚朴等,现已广泛适用于临床,适用于疮疡肿痛、丹毒、儿童腮腺炎(5)等。方中大黄苦寒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天花粉润燥排脓消肿;天南星消肿散结;姜黄破血行气止痛,全方诸药均可散结消肿止痛。

本病案表明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明显减轻腹痛,配合外用如意金黄散外敷能使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缩小,甚至于万全消肿。内服七味白术散还能明显减轻面色少华、精神倦怠、乳食减少、食后痞胀、大便溏稀或干结等脾胃虚寒症状。不仅治疗患儿腹痛之标,还可以改善患儿虚寒体质,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

此外,培养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小儿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也是减少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2]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3]李宝梁,刘渝陵.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47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9):50.

[4]李倩,孙远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97-299.

[5]杭怡宁,朱晓燕.如意金黄散临床应用近况,广西中医药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