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训练——外科医师的必经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基本功训练——外科医师的必经之路

吉成岗

吉成岗(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外科教研室广东东莞523901)

【中图分类号】R6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18-03

医学院校实习学生刚入临床,真正地与病人面对面接触时,最大的困惑是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只有理论没有技能,尤其是在操作性强的科室(如外科系统)更感一筹莫展,甚至有的同学由此产生了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将来不适合从事这一专业而想主动地放弃。

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多年带教体会总结了基本外科入门技巧,希望能给有志将来从事这一专业的同学提供一点点启发及帮助。

基本技能训练

如何练习打结:先不要把线栓在挂钩上就来,在我们开始练习打结前,要先练习线感,即练习手指对线的熟悉和控制。就像乒乓球先练颠球一样。

练习方法:取一根丝线,两手各执一端,一手牵线,一手练习。

(1)先练抓线:要求抓住线后,不需任何调整,即可进行打结操作。注意前手结与后手结开始姿势的差别。

(2)前后手转换:手不离线,单手完全前后手姿势转换,要求不拉线、不掉线、不缠线,可完成两种姿势不间断连续转换。

(3)长短转换:单手随意变化执线位置,调整与另一端的距离。

(4)双手同时调整。

(5)闭目练习。

打结练习:完成上一步练习后,接着练习真正的打结。

(1)指尖操作:整个打结过程仅使用手指末节。

(2)第一结的结束姿势即为第二结的开始姿势,循环不止。

(3)双手中指食指压线,包括前压和后压。

(4)左右开弓。

(5)单手收线:利用丝线在手指之间的缠绕,可以在30厘米内实现深部压线。

(6)盲打。

(7)将线拴在血管钳上盲打。

这样就足够好了吗?不!你仅仅是具备了打结的资格。

套线

套线有两种方法:手套线(浅)和钳带线(深)。手套线和钳带线都有四种方法:先套后绕、先绕后套、只绕不套(打结时现套)和开放套线(不需扶钳或自己扶钳)。钳带线绕线方法有两派:绕钳派和绕线派。具体使用那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

注意:不需扶钳者松手!无拉力!可直视!套线完成后不需再拉动结扎线、打结侧面向自己、双手均可完成。套线完成后,即可进入打结阶段。不推荐采用各种绕线打结技术。

(1)不要提拉打结,注意无张力原则。

(2)深部打结,需手指压线,较浅部位用中指,深部用食指。

(3)切口外完成打结后,应双线轻轻回抽,使两线并拢,即可保证结下两线等长,又可避免夹入组织。

(4)推结时指腹向外,指背向里,保持适度拉力,使线拉直并拢,防止套线滑脱。

(5)三点一线原则。拉线尽量偏向切口一端,与结扎组织形成斜角,可解决底部组织结扎。压线及推线点均须离线结1~2厘米,不可直接推压线结。

(6)线结应打在自己一侧,或浅侧,或钳尖侧,方可与血管钳不互相影响。

(7)除非极深部位,第一结最好能让持钳者看到结扎部位,避免打结手妨碍视线。

打结常遇问题及对策

(1)套线滑脱

原因:①许多时候是血管钳尖露出太少,不是打结的责任。②套线后,不能保持一个持续、适度、稳定的拉力。③推线、压线方向有误。④套线完成后,调整左右长度。

对策:首先,套线滑脱不是大问题,谁都会发生,问题是没有及时发现滑脱。打结时要时刻专注于结扎部位!无张力结扎是有限度的,不是毫无拉力,应该有一个持续、适度、稳定的拉力。套线时同时调整两线端长度,然后绕线,打结。打结后并线下推。

(2)夹线:原因:操作侧结扎线过长。打结后未将将线尾拉出,或两线间空隙大,将线尾打入结中。

对策:坚决贯彻先调后绕,结扎——回撤——出线尾——并线的顺序。

(3)撕脱:这是最烦人的结果,不但未能结扎,还造成了新的、更难处理的损伤。

原因:违反三点一线原则。违反无张力打结原则。两线间夹带其他组织。结扎用力过大,松钳过快,致结扎线切割。

对策:无!

主动或被动放弃能力范围之外的深部结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为深部血管结扎撕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4)松脱

原因:结扎组织太多,张力大。配合失误。线结被夹带组织阻挡。打第二结时提拉线致第一结松脱。

对策:过多组织应分束结扎或缝扎。注意并线和无张力原则。

缝合常见问题及对策

(1)针距和边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标准,一切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随着对疾病和手术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标准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肠吻合术,以前是针距4,边距3,加浆肌层包埋。后来变成单层缝合边距2。再后来出现了单纯的浆肌层吻合。现在许多人的单层缝合已经接近针距3,边距1。机械吻合的流行,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具体执行起来,差别巨大。同样是肠吻合术,在松弛状态和牵拉状态下可以出现一倍以上的差距。但是,总的趋势是朝着精确、细致、微创、保护血运等的方向发展。

(2)缝合线。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越是高水平的专家,使用的缝合线相对要细。在基层医院,做一个胃大部切除,几乎全程都在使用7、4号线,而有些高水平医院,0号线已经成为常规,1号线部分区域使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缝合的发展趋势。可吸收线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里程碑。不仅减少了组织损伤,基本避免了缝线反应,最主要的是一个闪亮的梦想就在眼前:“我来过,除了留下精彩、留下改变,没有留下其他任何东西”。

(3)组织撕裂。经常面临被缝针撕裂危险的组织是:食管下端、肝脾、血管、腹膜、腱膜、穿孔边缘——

它们的特点是:薄弱、质地脆。肝脾主要是需要深度缝合。

进针撕裂:缝针晃动。可能手抖,也可能组织在动、也可能都动。有时是进针后等待、观望、寻找、扭动,而针持顽强的夹在针上,真很不安的插在肉里!

出针撕裂:暴力出针、盲目转动、缝线切割。

对策

①看好再下针,不要边看边想边缝。

②良好显露,既要有进针空间,更要有出针空间。

③要不你就扣紧针持夹好针,要不你就松开针,反正不要似夹非夹。

④出针轻柔,一定要高度重视出针有阻力。

⑤出针时夹住针尖,朝针尖所指方向上提,才能沿自然弧度出针,避免自作聪明的旋转出针。

⑥注意缝合线的拉力。

剪刀问题

(1)剪尖剪到前方不该剪到的组织。

①剪刀伸入过长——必须使用剪尖剪开组织!

②边前进、边剪开——剪开时必须让剪刀停止前进!

③剪开时血管钳或拉钩活动,组织移动——剪开时其他人别动!

④由其他视野不清或位置不佳的人员操作——手术刀和组织剪是主刀的专利!

(2)撕裂组织

主要出现在边剪边退时——剪开时也必须停止后退!

分离

①分离必要的间隙。没有必要将所有手术范围内的间隙和潜在的间隙都分离出来,过分的分离不但增加了手术时间,增加了组织损伤,增加了手术风险,破坏了局部结构和血运,而且为术后渗出、积液、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切口各层组织之间、良好显露下的肝脏韧带切开、肿块被膜外的组织分层分离等等,都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有害的!

②合理使用锐性和钝性分离。电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许多常规的分离方法。对于直视下的疏松间隙,更多的使用电刀分离,而不是以前的钝性分离。例如骶前间隙,网膜外间隙,甲状腺前间隙等。对于视野范围只外的疏松间隙,应避免过早、过分的分离,视野之外的出血,不但无法及时处理,还会分散手术者的注意力,打乱正常的手术步骤。况且,这种分离对手术并无太大帮助。例如甲状腺后间隙,结肠后间隙,胃胰韧带,肝脏裸区等。对于关系紧密的间隙,血运丰富的,需要电刀分离,此时应使两侧组织形成一定的向外的张力,以便将电刀切开的间隙自然拉开。避免电刀像刀子一样插入组织内。例如肿瘤与周围脏器的浸润粘连,系膜间的粘连急性炎症期的胆囊床等。血运较少的致密间隙,表浅的可使用手术刀,较深处适合使用解剖剪刀。应保持合理的推进平面,综合采用切、推、挑、分的技巧。血管钳不适于这种分离,但可以灵活运用,利用纤细但不锋利的尖端,寻找潜在的间隙和有效的突破口。例如肠粘连,腹膜粘连等。靠近大血管的分离要首先分离出血管边界,由此向外分离。例如各种肿瘤骨胳化清扫。靠近神经的应避免或小心使用电刀,防止肌肉跳动,引起误伤。

③率先探查分离终点和关键转折点。没有终点的旅程是最遥远的旅程!必须明确是否踏上了一条死胡通。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著精神在整体治疗中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在局部,有可能是致命的!贸然踏上未知的征程往往都是被逼无奈,即使有大量的成功病例!

出血及止血

常见出血类型:①大动脉活动出血;②中小动脉活动出血;③大静脉出血;④中小静脉出血;⑤混合出血;⑥创面渗血;⑦视野之外的出血;⑧深部出血;⑨多处出血常见止血方式

①压迫;②缝扎;③结扎;④电凝;⑤加热;⑥冷却;⑦超声;⑧切除;⑨旷置或区域阻断;⑩血管修补;止血药物或材料

出血可以造成许多不良结果。过量失血可引起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大量失血可降低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影响术后恢复。同时,出血可严重影响手术视野,打乱组织层次,防碍技术操作,打乱手术步骤,分散手术者的精力。更为危险的是,为了止血,采用不当的措施,可以引发更大、更难以处理的出血,甚至损伤周边的重要脏器。

手术过程中几点注意

做助手的技巧:在一个完美的手术团队中,助手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他应该了解整个手术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并提前作出合理的安排。他需要仔细研究病例的各种确切信息和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在需要时向手术者准确提供。他应该为手术者提供良好的显露,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者。他应该时刻准备随时接替主刀的位置完成手术。最重要的,也是助手最主要的任务是:让手术者能够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手术操作中,心无旁鹜!

加快速度之无名英雄——拉钩:如果你现在只能有拉钩的份,不要失望,你可是提高手术速度真正的无名英雄!那么拉钩是怎样帮助加快速度的哪?

(1)隐者拉钩。真正好的拉钩可以让手术者忘记拉钩者的存在!为什么大家对拉钩的评价是:持续性拉钩,阵发性挨熊?那是因为只有拉钩出现问题时,才会引起手术者的注意,如果你能让主刀者忘记你的存在,你就是最好的助手!

(2)拉钩者往往都是年轻医生或实习医生,对如何放置拉钩并不熟悉,对拉钩应该产生和实际产生的效果也知之甚少,甚至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因此,要求拉钩者自己给主刀显露好,是强人所难!必须主刀者自己亲自将拉钩放到位,然后交给拉钩者固定,并且交待清楚拉钩力度、深度、用力方向。需要调整时也要亲自调整。

(3)拉钩是重体力劳动,对注意力要求高于其他手术者,因此,不应再肩负其他职责,如剪线、吸引,止血等,只要需要活动的工作都要避免!

(4)拉钩者时刻牢记,为主刀拉钩!你自己能不能看见不要紧,能看见也最好别看,以免出现用钩拉开,用头挡住的现象。好啦,总结一下拉钩业行规:

需要拉钩看主刀,

主刀放好需抓牢。

主刀不批我不动,

不伸胳膊不晃脑!

加快手术速度——积少成多: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了让年轻医生相信合理应用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样的一个胃大部切除,同样的主刀,同样的拉钩,唯一不同的是一个由资深医生来打结,另一个由年轻医生来打结,结果一个胃大部下来,将近100个方结后,时间差距为25分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是由于资深医生的结打得快吗?不是,为了保证手术安全、顺畅进行,每一个结都要认真、牢固地打好。如果因为打结不好,出现血管撕脱,用来止血的时间可能足够再打100个结!更可怕的是,术后出血——因此,认认真真打好每一个结就是最好的加速度!那么,时间从哪里节约出来的呢?

(1)结扎血管时,主刀拿剪子你拿线,剪断血管后,马上套线结扎!

(2)缝合时左手先抓住线尾,右手翻转等待抓线!

(3)浅部结第一个结一定要让自己和主刀都能看到,才会第一时间松钳!

(4)任何时候抓住线的姿势都是预备打结的姿势!

(5)收紧第一结的姿势正好为打第二结的准备姿势!

(6)深部结学会单手收线,避免倒手!(不但影响速度,最主要的是线结会松!)

(7)打完结立即将线并拢,并将线暴露在剪线者面前,而不要指向剪线者!

以上仅仅是提几个打结的小建议,应该每一条可以节约1秒钟,积少成多!

斜疝修补术:如果有一种手术比阑尾切除还多,那一定是斜疝修补术。它是年轻普外科医生入门手术之一,与阑尾切除相比,更强调解剖、分离、层次、保护,而且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种重建手术,意义非同一般。回味斜疝修补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解剖、重建手术至关重要原则和方法。

(手术难易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单纯切开、分离手术难度最小,术后并发症最少;然后为单纯切除手术、重建手术、切除+重建手术,最麻烦的是重造手术。)

(1)左侧?右侧?这个问题本来不算什么,但要明白什么是失误,什么是错误;什么错误可以原谅,什么不可原谅;什么错误可以弥补,什么错误不能弥补。手术前一定准备一根标记笔,看清问明是那边了,就在患侧腹股沟区画一个标记,疝囊较大,进入阴囊的,画一个圆圈;疝囊较小的画一个十字;刚刚发病或很少出现的,画一个三角。

(2)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切开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后,就要确定外环口的位置、外环口的顶点,以便沿外环——腹外斜肌腱中心线切开。此时可用血管钳提起切口下腹外斜肌腱膜,向上拉紧,可以很容易确定。如果你的刀口小到手指不能进入,还可以经阴囊向上触及。另外,切开腹外斜肌腱无需剪刀分离神经,只要切一个小孔后,用钳尖沿纤维方向划开。除后壁修补外,外环并非必须完全切开,保留原先外环口处,不会影响修补,还可以阻挡皮下组织挤入。

(3)精索内筋膜:切开提睾肌后,并不能马上看到精索和疝囊,它们两个都藏在精索内筋膜内,而且精索内筋膜内只有精索和疝囊,换句话说,疝囊只在精索内筋膜内,如果其中没有疝囊,就不是斜疝。现在切开精索内筋膜——先别急!如果你需要后壁修补,可在精索内筋膜外游离精索,简单方便,不会出血,而且游离精索的同时游离了疝囊。如果疝囊估计很小,也要沿精索内筋膜向上游离并以此为界。如果想做腹横筋膜修补,现在就应在精索内筋膜后分离出间隙。

(4)寻找疝囊:本来寻找疝囊不是什么问题,如果精索内筋膜层次分辨清楚,疝囊应该手到擒来。切开精索内筋膜后,应该先寻找精索血管,在精索血管内侧(精索内筋膜内),输精管上方,即为疝囊应该在的位置。年轻医生容易对疝囊视而不见,但请记住,精索内筋膜内只有精索和疝囊。

(5)疝囊横断、全切还是高位荷包缝合?疝囊全切只能用于较小的疝囊,对于伸入阴囊的疝囊,全切代价太大。基本在内环口下2厘米处横断,目的只有一个:减轻术后水肿。

(6)游离疝囊:对于充分游离精索内筋膜的情况,游离精索和游离疝囊是一回事!闭合游离明显优于横断后游离。向下牵拉精索,沿精索游离疝囊比沿疝囊游离精索方便得多。

(7)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横断疝囊位置可稍向下,横断后结扎然后向上推入腹腔,然后放入填充物,缝合固定。

(8)卵巢或输卵管滑出切忌分离输卵管,会出现意想不到、难以控制的出血,只需紧贴输卵管下方缝扎疝囊。

(9)外环重建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推荐先自下重建外环后,向上缝合。根据三角原理,只需缝合腹外斜肌两侧距耻骨各1厘米,即可形成1*1*1大小的外环口。探查重建之外环口,可提起最下之缝线,探查外环口大小,都会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