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3

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研究

邓波贾玉巧

邓波贾玉巧(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4-011-03

自2010年8月,河南省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来,目前,已认定1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随着试点的开展,如何建立健全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加快其发展步伐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的研究,分析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河南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内涵

创新型集聚区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由集群内参与技术创新的行业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通过一定的机制("产业价值链"和"创新生物链")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通过在集群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创造、传播、引进、扩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以促进集群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其核心是要实现集群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真正起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1]。

二、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10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经过实地考察,确定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鹤壁市鹤淇产业集聚区、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等10个产业集聚区为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

(一)经济规模情况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元的有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市石化产业集聚区、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和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48.88亿元、438.83亿元、329.97亿元和329.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35.6%、25.4%和20.8%[2]。

(二)招商引资情况

全省各地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通过大招商活动,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随着企业加快入驻,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战略,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动漫创意产业园等10个重点产业园区,突出产业园产业聚集作用,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化,促进高端项目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标准化厂房、供水、供电、道路和消防等设施加快建设,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止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为1099.8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0.1%,新增254.79平方公里;标准化厂房面积4930.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2%,新增1891.25万平方米;道路长度7254.32千米,比上年增长23.8%,新增1393.13千米;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6650.97千米,比上年增长21.1%,新增1157.67千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增强了综合承载能力,支持了产业集聚区产业的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0.83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增速远高于全省投资增速。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80亿元的有4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郑州市白沙产业集聚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新安县产业集聚区,分别为96.26亿元、94.58亿元、89.43亿元和84.98亿元。

三、河南省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集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地域差异明显。省内主要的产业集聚区聚集的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门类混杂,产业集群化不明显。大多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其产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且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多数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条短,企业间产业关联不强,集群创新不多,R&D在区内较少,大多数集聚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及其所辖县市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产业集聚规模也相对较大,起点也较高;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许昌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大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在市场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历史较长,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处于中级阶段;周口市属于传统农业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周口市川汇产业聚集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几乎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分散,处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部分产业集聚区起步晚,资金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不足。道路、水电、污水处理、热力管网等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废水处理、中水回收等环境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环境管理和集中治污。多数产业集聚区还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产业链,副产品和资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低。此外,许多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建设上缺乏必要的居住、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无法为投资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聚区人气的提升。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集聚区内所承载的产业多为传统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如食品加工、玻璃、皮革、纺织、服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有一些电解铝、钢铁等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就导致区域产品以低端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并且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产业集聚区内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集聚区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物业管理、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机构等中介组织普遍缺乏,现有的中介组织也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等问题。这些都降低了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也导致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不高[3]。

(四)主导产业带动力不强

由于河南省大部分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集聚区内仅仅是确立一两个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不明显,其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产业集中度较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链条过短,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弱。尤其是周口川汇区产业集聚区几乎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分散。

(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集群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形成创新网络并产生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由于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中初级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人才、资金、技术力量不足。造成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关系不强,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漠,相互之间缺乏创新支持机制,知识和技术扩散有限。众多中小企业模仿多于创新,缺乏产品、设备、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更新动力和能力,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从而在整体上严重影响着集聚区内产业的升级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提高。

(六)融资渠道少成本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利润低,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在市场上融资。产业集聚区内缺少金融机构,很少有创业基金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企业融资只能依靠银行抵押贷款,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致使企业融资难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只能依靠政府投入,无法吸引和促进民间资金进入产业集聚区建设领域。现有的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多是在县财政投资公司的基础上注入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而成立的,不是专门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融资服务的。

四、完善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培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定位,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

要准确把握集聚区的科学定位,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就是要实现"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从突出"关联",推动"集中"、"集约"发展,功能"集合"等四个方面正确理解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培育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功能,创造新优势,实现河南的跨越发展。科学编制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规划,要把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并与交通、水利通讯、生态环保等搞好规划衔接。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力求集聚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规划具有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

(二)优化产业组织和结构

围绕主导产业,壮大规模、拓展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引入并着力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

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利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区快速建设和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

(四)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必备条件。要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城区完善居住、商贸、医院、学校等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和共享。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区要加快废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集中供水、垃圾处置和中水回收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建设经济适用房、商务办公和公共食堂等生产性配套设施,满足区内人员的基本工作和生活要求。另外,产业集聚区要加强与环境保护厅、国土资源厅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促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早日建成与完善。

(五)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

深入研究产业聚集区建设融资的有关问题。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建立省级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起步阶段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组织专业化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园区。园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区内项目收益可以异地分成,园区和区内企业可以独立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投资、引资的积极性。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园区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市场化的招商机制,注重招商引资实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既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更要看项目的效益,要力争引进关联性较强,效益较好的大项目、大企业。

(六)努力化解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

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严把规划关,防止土地资源浪费。摒弃贪大求多的惯性思维,真正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高度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严格控制产业集聚区入驻标准。根据行业特点,鼓励符合轻型生产要求的轻纺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充分挖掘原有厂区土地的潜力,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改造,改建扩建,减少新的土地占用,减少巨额的购地支出。四是要盘活土地存量。千方百计地增加土地供给。要尽量增加荒地、废弃地复垦等新开发土地。在增加良田的基础上,"以优换劣"。把城市周边的丘陵荒坡转化为建设用地。

(七)鼓励区内企业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产业集聚区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产业集聚区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鼓励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全超,汪波,王举颖.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城市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58-61.

[2]王红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10(5):117-120

[3]杨贞,李建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