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探究

曾阿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目的探究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对血液肿瘤患儿行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58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行PICC置管,一组为研究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对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贵要静脉置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贵要静脉置管率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5.22,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儿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提高患儿的置管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有着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改良塞丁格技术;血液肿瘤;PICC置管

前言

血液肿瘤主要有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白血病,其次为淋巴瘤[1]。近年来,小儿白血病患者明显增加,这与遗传因素、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小儿患者的静脉比成年人的要细、滑、短,常规的置管方法经常需要反复穿刺,对患儿血管的损伤较大[2],因此我院开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效果十分明显,现将该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作以下的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血液肿瘤患儿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参照组,一组为研究组,两组患儿均为29例。其中参照组中男性患儿有15例,女性患儿有14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为7.65±1.24岁;白血病患儿18例,淋巴瘤8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研究组中男性患儿有16例,女性患儿有13例;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7.26±1.47岁;白血病患儿20例,淋巴瘤7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方式置管,让患儿取平卧位,选择肘部贵要、正中、头静脉等肉眼能够观察到的,能够穿刺14G或16G导管针的血管,对置管长度与臂围进行测量,在穿刺前先进行皮肤消毒,常规建立无菌区。根据PICC导管的型号选择导管针进行穿刺,在穿刺完成后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将针芯退出,用注射器注射20ml生理盐水,确定外套管在血管内之后将PICC导管打开,对其进行侵泡和预冲之后沿着外套管将PICC导管送至测量长度,将导管内芯退出,剪管并固定好。

研究组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硅胶导管、改良塞丁格穿刺组件一套、专用导针器一套、75%酒精、碘浓度2.3%安尔碘、5ml0.1%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和2ml的一次性注射器各一支、250ml无菌生理盐水一瓶、止血带、无菌手套、肝素帽等。选用24G型号的留置针取代穿刺组件内的21G穿刺针,按照参照组的穿刺方法进行操作。穿刺完之后将外套管送至血管,将针芯退出,将改良塞丁格穿刺组件和PICC导管置于无菌区。沿着套管将导丝送至血管15到20cm处,体外留一定长度的导丝,以避免导丝滑进体内。沿着导丝将套管撤出,于导丝左右方大约0.4cm处皮下注射0.2~0.3ml2%利多卡因,使用扩皮刀沿着导丝与其平行的角度,扩大穿刺点和皮下组织,将带扩张器的撕裂型置管鞘从导丝尾端穿入。沿着导丝将置管鞘送至血管后,再同时撤出扩张器和导丝,将置管鞘留在血管中,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对置管鞘前方静脉进行按压,以减少血液的溢出。将相同规格的PICC导管从置管鞘口处置入,直到预定长度,将置管鞘退出,用力撕裂将其取下,将导管固定好并正压封管,用明胶海绵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外包3M无菌敷贴,稍微加压止血。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贵要静脉置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贵要静脉置管率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参照组,χ2=5.22,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塞丁格技术是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名叫做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改良后的塞丁格技术是用标准IV的套管针或者小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通过套管和穿刺针送入导丝,将针或者套管拔出,沿着导丝送入扩张器或者插管器组件,在必要时可切开皮肤,将穿刺部位扩大,将导丝和扩张器拔出,通过插管鞘将PICC导管置入预测量的长度。与常规的直接穿刺相比,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更多的优点,表现在:①直接穿刺使用的14或16G的针直接由肘窝处穿刺,属于盲目穿刺方式;②传统的穿刺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省时;③必须要选择很大的血管,成功率比较低。而改良后的塞丁格技术用20~21G针穿刺,用导丝和扩张器送入导管,在操作中比直接穿刺复杂,但是成功率较高[3-4]。

血液肿瘤患儿治疗周期较长,常常需要输注血液制品和营养药物等高渗液体,PICC导管可保护外周血管和降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置管时一般选用的是成人导管,穿刺难度较大。改良塞丁格技术能够弥补常规置管的缺陷。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血管细,配合度低,因此在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的操作要点:首先操作人员应该经受完整的训练,具备熟练的静脉注射技术;穿刺点处行局部麻醉,从注射器中观察回血,分离注射器,固定穿刺针,导丝通过穿刺针缓慢地输送至血管。在遇到阻力时切勿不能强行地推进导丝,且导丝一定要固定好,避免导丝全部滑进血管内[5]。从本次研究结果看,研究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贵要静脉置管率高于参照组,而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说明对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儿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相比于直接穿刺有着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龚浩.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0):766-767.

[2]朱洪琪,穆传红.超声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小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81-182.

[3]童瑾,冯丽娟,韩学惠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28(21):46-47.

[4]王惠萍.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小儿上臂PICC置管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5,23(01):69-70.

[5]郑晓燕,门倩倩,郑超.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0):930-931.

作者简介:

曾阿真(1981-2)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