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持续改进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持续改进效果分析

张亚玲

张亚玲(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401220)

【摘要】通过完善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管理机制,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健全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运行机制,完善物资储备制度与管理,开展多部门联合救援演练,搭建信息交互共享平台,提高了医学救援快速组织、统一指挥及协同作战能力。

【关键词】应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救援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31-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遭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等各种突发事件威胁的形势越为严峻,使得应急医学救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医学救援重要力量的各级医疗机构,虽然在常态下发挥着较好的院前与院内急救的功能和作用,但当大的突发灾难发生后,各级医疗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迅速而高效地融入医学救援大系统构架内,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安全和构筑公共安全屏障仍是应急医学救援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应急医学救援的含义

医学救援概念的引入源于战争活动,现代的医学救援是指通过医学等手段使受困对象脱离灾难或危险,得到医学救护的活动[1]。应急医学救援是指对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伤病员,按时效救治理论和原则,组织并实施医疗救治的活动[2]。应急医学救援具有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当灾害发生后,往往会造成集体性伤害,伤员群发,而要挽救危重伤员生命,降低死亡率,必须力争最短时间内展开最为有效的救援行动,而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又给应急医学救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应急医疗救援以灾难医学为其重要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将突发事件对人生命健康的伤害降至最低,它所强调的并不是对某一病人的临时抢救,而是针对突发的、大规模伤害的救援行动。因而,应急医学救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院前急救,两者区别见表1。

表1医院应急医学救援与院前急救的区别

维度应急医学救援院前急救

对象群体个体

所属范畴卫生应急医疗活动

理论依托灾难医学急诊/急救医学

工作内容救援应急机制、管理体系、组织实施及资源配置等现场的紧急医疗救治

活动

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单一部门

2、我院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系框架在其中的作用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院公共卫生体系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应急医学救援受到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及医疗应急队伍,明确责任,科学安排,强化督导,应急救援工作取得实效。

3、案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长寿区地区出现明显震感,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全院职工沉着应对,众志成城。灾情发生后,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与区相关部门联系,在第一时间得知地震发生点及影响程度。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及时支援灾区,我院广大医务人员主动请战,积极申请奔赴救灾前线参加医疗救护。5月15日下午2:00时,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第三天,我院组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整装出发,火速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抗震救灾医疗队从组建到人员到位、应急物资准备,设备准备、药品准备至整装出发的全过程,历经了24小时。

3.1问题分析:

3.1.1组织协调的综合能力薄弱

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并没有形成综合性的、长效的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体系,面对复杂多样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任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只是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由于缺乏持续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应对复杂的救援管理和指挥工作时,因救援队伍人员临时组建、力量分散而出现职责不清、效率低下及指挥不力等问题,应急医学救援管理运作的较大随机性、难以掌控救援效果成为应急救援的重大障碍。

3.1.2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

3.1.2.1人力资源亟待提高。应急医学救援主要依靠救援人员的紧急救护,因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保障是应急医学救援的前提。整体而言,我院应急医学救援人才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医学救援队伍,医学救援队伍大多是临时从医院各科室抽调的医务人员,具有队伍不稳定、技术单一、综合急救处理不强等特点,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急需培养适应“大救援”理念的医学救援人才[3.4]。

3.1.2.2技术与知识的欠缺。医务人员及应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救援相关的知识技能,缺乏最新紧急医学救援知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不具备在短期内迅速接受、处置批量伤病员能力,对现有救援装备的使用技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熟练操作问题。此外,应急医学救援人员普遍存在着缺乏应对生物、化学活动等特殊灾难事件的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能。

3.1.2.3物资储备管理欠佳。医院的物资及药品储备缺乏目录清单,对储备物资缺乏使用、定期更换、分类存储及维修保养等科学的管理程序;无论是药材储备数量,还是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医院的存储与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适应大型的突发事件所需的药品器械等物资要求。

3.1.2.4培训与演练机制薄弱。应急医学救援实践表明,快速、正确的自救互救,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关键[5]由于对救援医学等的重视不足,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应急医学救援理论培训指导和临床实践知识,而仅有的演练形式又存在着单一性、流于形式等普遍问题,导致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偏弱。

3.1.2.5应急医学救援的不平衡性。在救援种类上,医院对于诸如道路交通事故、意外创伤、中毒常规灾害事件的医学救援方面积累一定经验,而对化学性事故、生物、核辐射事故,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救治,没有足够的准备成为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短板。

4、改进计划

4.1完善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管理机制,组建针对救援任务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领导及组织机制,构建与区卫生局、区级其它医疗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在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队,同时根据灾害性质和医学救援需要,匹配相应的医护人员,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实践学习提高救援能力。

4.2健全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运行机制

4.2.1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面对复杂多样的医学救援任务,制定周密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通过在灾害发生前制定救援预案,有效增强对灾害的预见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救援。通过区域内和院内灾害分析,制定相应的医学救援预案,从而明确救援职责,一旦灾害事件发生,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平时对各类灾害事件特点和性质的掌握,做到临阵不慌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救援人员学习救援预案,明确本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程序等工作要求,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

4.2.2完备物资储备制度与管理。应急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参与救援必须在建立救援物资的战备库制度的基础上,完备对救援物资的管理制度。药品、血液、器材物资、急救车和各种医疗救援急救设备等物资储备可以有效支撑现场急救以及中后期的相当数量的普通医疗工作。此外,医院还应配备有物资储备标准及储备清单,制定并严格执行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对救援物资的准入、定期置换、应急调用以及事后管理评估等工作。

4.2.3组建专业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救援组织机构建设是救援活动的重要保障,应急医疗救援专业人才是现场综合紧急救援的主体。因此,医院应注意组建专业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依据救援实践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考量救援人才予与纳入,组建包含一线救援队伍、后备救援队伍及专家救援队伍等在内的稳定团队,平时进行严格的学习与培训以备应急之需。

4.2.4完善培训和演练机制,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演练活动,其内容不仅应涵盖包括检伤分类、针对各类事件所需现场紧急救治技术、通科救治技术等专业医学救治技术,也要包括信息沟通、物资调配以及现场组织指挥协调等管理技术,从而全面提高救援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5、整改效果

5.1按照改进计划,医院逐条落实,建立健全了医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及组织机构,成立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了对应急队员及医院职工应急培训与演练,2009-2012年,医院通过“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合演练”、“突发霍乱疫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应急演练”等一系列的培训、演练,切实加强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有效地提高了卫生应急意识和协作能力。在2013年4月19日长寿地区“大风灾”突发灾害事件和“4.20”四川雅安地震的应急救援中,我院快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5.1.1案例: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雅安地震深深牵动长寿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雅安地震后,医院领导密切关注雅安地震灾区情况,主动向市卫生局请缨,要求参与救援行动并向全院发出紧急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在岗待命,准备随时出发赶赴雅安灾区。地震当天晚上,市卫生局通知我院与来自重医附二院、江津、垫江人民医院专家组建赴雅安抗震救灾第五分队。晚8时,医院领导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奔赴雅安地震灾区应急救援准备工作。4月21日上午10点,救援分队完成了集结高工作并在行政大楼前举行授旗仪式,等待整装出发。

5.1.2应急能力时效:

表2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应急能力时效对比

救援分队组建时间后勤物资准备时间药品器械准备时间集结出发时间

2008年汶川地震8小时12小时16小时24小时

雅安地震2小时3小时3小时12

由表中可见,医院通过对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了改进计划,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强化了培训与演练,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救援分队组建时间较整改前缩短了6小时,后勤物资准备时间缩短了9小时,药品器械准备时间缩短了13小时,集结出发时间缩短了12小时。

6、效果评价

通过完善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管理机制,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开展了灾害脆弱性分析,修订了切实可行的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健全了医院应急医学救援的运行机制,完善了物资储备制度与管理,加强了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准备;通过细化责任,明确分工,科学安排,强化培训与演练,提高了应急演练的效果。加强了与市、区级医院区域间的密切联系,开展了与多部门联合救援演练,搭建了信息交互共享平台,提高了医学救援快速组织、统一指挥及协同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铁武.灾害公共卫生应急的能力建设[J].疾病监测,2003,18(4):143-145.

[2].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119.

[3].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2(5):291-292.

[4].呼文亮,南克勉,陈振锋,等.救援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途径[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2):710.

[5].张军勇,丁迎周,张美进.军队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