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病理的临床研究

/ 2

自身免疫病理的临床研究

赵丙玲

赵丙玲(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0)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97-02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针对自身成分产生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细胞的现象和过程。自身免疫可以是生理性的,它对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功能的调节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必要的,只有当自身的抗体或自身免疫反应T细胞或自身免疫应答的产物攻击自身组织成分引起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时,才能称为自身免疫病。

1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病是一类多病因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单卵双生子之间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致性高达50%~60%,而二卵胎子仅为5%。单卵双生子患I型糖尿病的一致性约为50%,而二卵双胎子仅为10%。最典型的例子是对HLA的研究,在北美白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91%以上带有HLA-B27抗原。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这些事实证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因素所决定。

1.2自身抗原方面的因素

包括隐蔽抗原的释放:①因外伤、感染等外界因素使隐蔽抗原(脑组织、晶状体蛋白、精子等)释放到血液-淋巴系统;②自身抗原构象改变,由理化或生物因素使自身抗原成分改变;③与自身某些组织成分具有共同抗原,某些微生物的抗原成分类似于人体某些组织成分,所致的交叉反应;④MHC抗原的过量表达,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胞因子作用等原因,尤其是MHCⅡ类抗原的大量表达。

1.3免疫细胞方面的因素

各种自身免疫病所涉及的细胞种类和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即不能有效地清除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在SLE患者中,可见NK细胞功能低下。虽然自身免疫病几乎涉及到所有免疫细胞,但较为重要的是T和B细胞,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禁忌株突变,使已清除的自身反应性T、B细胞再现;②TS细胞数量或功能降低,使自身反应性的Th、TC和B细胞功能亢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

1.4微生物因素

许多微生物都能诱导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例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或其他产物均可通过旁路活化(Th细胞旁路,多克隆激活和独特型旁路)机制,激活T细胞和B细胞。其中病毒感染是自身免疫病因的直接证据,这一说法已被小鼠动物实验所证明,B/WFl小鼠是SLE的动物模型,小鼠体内除了存在着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抗体以外,在小鼠血液中还发现存在着高效价的C型反转录病毒env基因产物gp70,抗gp70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引起细胞突变。如果是T或B细胞,将会在失去原有识别能力的同时,误认自身为异己,产生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与Ⅱ、Ⅲ或Ⅳ型超敏反应相同,参见本章第一节超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举例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病根据抗原的性质、分布及组织损伤部位,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两大类。重症肌无力,硬皮症等属前一类;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后一类。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中的常见者和类风湿关节炎将分别于有关章节叙述,本节仅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活动期出现皮肤、心血管、肾、关节、肌肉、神经系统、胃、肠、肝、肺等多脏器损害。患者血清中补体含量下降,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狼疮(M)细胞的形成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本病特有的现象,其他自身免疫病,有时亦可见LE细胞。此病多发生于育龄女性,男女之比大约1:6,病程迁延反复,预后差。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2.1遗传因素

SLE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单卵双胎儿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二卵双胎儿。在动物实验中,几乎所有的新西兰黑色小鼠(NZB)都自发发生溶血性贫血,产生以抗DNA抗体为主的多种抗体,亦可自发出现轻度的狼疮肾炎。另一新西兰白色小鼠(NZW)无任何SLE症状。如果将NZB与NZW交配,其子一代小鼠(B/WF1)却是典型的SLE病的模型。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目前已确定支配B/WF1各种SLE的症状基因。

2.2病毒感染

SLE病入血清中可测出高效价的副流感I型和麻疹病毒抗体。在SLE孕妇的胎盘组织中,发现有C病毒颗粒,SLE患者的肾小球组织可与C病毒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2.3其他

包括:①免疫功能紊乱:B细胞功能亢进;②药物: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等诱发SLE;③性激素:女性SLE患者服用雌二醇后病情加重,而男性SLE患者血清中睾丸酮水平低于正常人,说明性激素对SLE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SLE组织损伤是Ⅱ型超敏反应所致。Ⅱ型超敏反应使患者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溶解而引起贫血。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是SLE的基础病变,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并累及患者各器官。主要的病理的反应包括:①利-萨赘疣状心内膜炎,呈卵圆形的疣肿,直径1~4mm,可累及瓣膜之前后或心腔之内膜或腱索;②脾脏小动脉周围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形成洋葱皮样结构;③苏木素小体:这种特殊病理现象是核质经苏木素染色后形成均匀球状块,可见于心脏、肾脏、脾、淋巴结等器官。

本病可以自发缓解,因此,很难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皮质激素等。

参考文献

[1]周艳贤,张新力,施源,陈重,苏颖,董政,田江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超声影像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