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计算机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计算机教学设计

王静

笪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王静

1“情境探究”教学设计

“情境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个方面,以及教学活动主体构成的教学结构,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完成。

1.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要激发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绪智力,创设一种具有新颖性与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思维状态。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少问“是什么”,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达到“跃跃欲试”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准备。

1.2激活思维,活泼想象。将各种情境(问题情境等)展示给学生,激励学生思维,把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表象对接起来,对已往的认知结构整合力矩和修正,并选择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情境的感知,多层次、多角度地想象,甚至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这是教学结果有所创新的基础。

1.3激发灵感,探究创新。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有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灵感促使学生在灵感的驱动下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对情境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将此进行合理探索和思考演绎,或动手操作实践来进行理性的加工。这一环节,尤其重要的是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求方式、方法的统一,但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启发,以使学生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1.4创造发展,舒展个性。这一环节要把握好时机,等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已有所通、有所疑、有所言的时候,组织学生竞争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疑问和结论。此时教师不宜过早下结论,应待学生充分表现后,再作评价(即“延缓判断”),也可先让学生相互评价解答。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对探究有成功的尝试,有自己的创意,同时,达到每个学生处于急欲得到教师认同的“愤悱”状态,为下一步铺垫作良好的情境。

1.5讨论学习,获得真知。这是结论性的一步,是达到完整知识体系的一步,既可以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评价前一步的各种结论,也可教师单独作出评价和总结,最后,得出准确而简洁的结论,并回顾同学们的探索方法,以利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养成。

2“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2.1分配任务。教师对全班进行引导教学,说明教学的目标与学习的任务。

2.2进行分组。这里的分组强调的是“异质组合”,所谓异质组合是指将全班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4耀8人为佳。

2.3小组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及依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由于小组学习介于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所以较容易发挥集体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长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2.4成果展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2.5学习评价。这是“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步。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3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给学生创设一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学习氛围。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提高他们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