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细节描写的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浅谈细节描写的误区

李立娟

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528000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时所选体裁多倾向于记叙文。而多数学生的记叙文的情节仅是轮廓,缺乏典型的细节,干瘪瘦削,不见血肉与性灵,读之令人顿感索然。针对这种弊病,从教者就需教授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作文的感染力。但细节描写若运用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欲发挥细节描写以一孕万、见微知著的功效还需规避几处误区。本文便是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浅谈如何在作文中准确地运用细节描写。

关键字:记叙文细节描写误区

“切中肯綮”一词典出《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厨工技艺精湛,善于探究解牛之规律,动刀甚微,却刀刀必着肯綮(骨肉相连处),把一件吃力之事做得游刃有余。后喻解决问题时方向准、办法对,切中要害。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亦是如此,要切中肯綮,唯有用的对、用的准,方可事半功倍。别林斯基在《当代人》中说:“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六卷)[M].辛未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这就足见细节描写这股精微的“巧劲”可以“四两拨千斤”,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作文的品级。愈是精微则愈要切中,愈需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来巧妙地引导学生规避误区,精准地运用细节描写。

一、在对比中明确误区

细节描写就是捕捉渗透在人物、事物、环境中的细微又典型的情节加以描摹。它在记叙文中对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创设具体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但细节描写的运用不可盲目,使用不当,则弄巧成拙。下面笔者便针对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时所遇到的几处误区结合学生习作与教材加以分析。

(一)误区:生硬仿效

以笔者指导过的谢嘉浩同学的《奶奶的保温瓶》为例,文中谢同学欲以奶奶的年迈来烘托自己愧意:“爸爸一向是不喜欢奶奶这样天天送早餐的……说她煲那么多粥,吃不完只能倒掉,浪费……面对爸爸的呵斥,那一刻我看到奶奶的脸上褶皱更加深刻了,几根银丝悄无声息地蔓延到她的鬓角。”划线处的细节处理,乍一看,似入情入理,但仔细咂摸却甚无滋味。似乎学生在表现衰老时,笔触所及必然是皱纹和白发。无独有偶,在表现疲惫时一定是汗流浃背;表现悲伤时一定是泪如泉涌……这便是生硬的仿效。模式化、脸谱化地摹写,无法展现人物个性化的光彩,空乏而落于窠臼。

相比之下,语文教材中却有着许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个性化人物的范例。《台阶》在表现父亲的衰老和劳苦时,把焦点聚在父亲的双脚上:“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在表现父亲的疲累使,写道:“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样的细节描写精微而准确,对人物形象的刻削可谓是入木三分,让父亲一生的质朴、倔强、勤劳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刻画长妈妈爱切切察察的癖好:“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在《孔乙己》中写“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来表现孔乙己拮据穷酸却自尊。两处细节都仅是微小的动作,却令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样的落笔,切中肯綮,生动传神。

两相对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节描写不可生硬仿效,唯有具备典型性,才可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确定个性化的指导思路,将《奶奶的保温瓶》中的语句加以修改:“奶奶每次听到爸爸这么说,都笑眯眯的,像哄小孩子似的答应爸爸,第二天依旧送早餐。”一处神态细节的捕捉既表现了奶奶老小孩儿似的可爱与慈祥,又体现了她的执着,见微知著,令人印象深刻,较之前作,增色颇多。此文经润色后发表于《冰心少年文学》2013-7&8期。

(二)误区:偏离中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言:“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北京:中华书局,2012:137-138.]这句话讲的是文章的写法和选材要围绕着主题来安排才有意义。好比三十条车辐必须围绕共同的车毂,才能使车轮牢固。细节描写亦不能脱离文章中心而独立存在。

笔者在任《语文周报·校园写作版》第33期的特约编辑时选取并润饰了窦逸然同学的《老榆树》。文章中的“我”与一棵老树相依为命,但老树却被移植入城,“我”抛舍不下,进城寻树。文章本是“我”与树的故事,但小作者却对次要人物园丁着笔过多:“我鼓起勇气问正在给树浇水的园工:‘可有榆树?’那人脸庞黧黑,眼角处有几缕皱纹,他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带着白色麻布手套,衣服和手套上都是水痕,鞋上沾满泥点……他不屑地指着远处的一个角落。”“我”与老树的距离,正是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划线处的描写很细腻,但却偏离文章中心,需删除。

在《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小弗朗士对老师已经很熟悉了,似乎没必要描写衣着,但都德对这一细节的刻画分外细致。因为这衣服只有督学来视察和发奖的日子,老师才会穿。原来韩麦尔先生是为了来纪念最后一课。显然这一细节是围绕着爱国这一主题精心安排的。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一句:“进了家门来……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林海音对夹竹桃的描写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一处环境细节暗示着父亲将不久于人世,也暗合文题,同样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综上而论,细节描写要具有向心性,不偏离,不背离主题。在安排细节时要切中肯綮,有的放矢,为中心服务,不画蛇添足。

(三)误区:多而无益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是《背影》中对人物动作细节的经典刻画。动作虽多却无赘言与之感,更是无从删减。因为每一处动作都浸润了父亲的深情,感人肺腑。多,却多得恰到好处。

反观时下许多学生的作文,则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炫技而铺展细节。麦少泳同学的散文《手中的线》经笔者指导后,发表于《广东第二课堂》第550期。原作中有这样的语句:“从这个小小的窗口望去,那朵云时而化为棉絮时而化为丝缕悠悠地踱过去了。淡淡的阳光洒在身旁的小书桌上,木桌面上的每一痕细纹都吸收了阳光。阳光也拂过女孩迷蒙而纯净的双眼,她的睫毛微微颤动,瞳孔微微收缩……灰暗为它蒙上神秘的纱。”这是文章的第二段,全篇中充斥着类似的细节描绘。这样文笔看似文辞华美,但华而不实反而打乱了叙事节奏,令文章显得拖沓冗长,实则是多而无益。而《背影》这一节中的动词之前虽几乎无修饰,却更朴实真切。

所以细节描写要具有简明性,不做过分的修饰,不在多余的地方安插。要反复锤炼语言,以精微处动人。将《手中的线》一段改为:“从这个小小的窗望出去,那朵云慢慢踱过去了。淡淡的阳光洒在小书桌上……”如此,则如洗尽铅华,清爽简明。

(四)误区:脱离生活

细节描写要符合生活真实,不可以脱离逻辑而盲目想象。黄涴琪同学的《母爱如山》发表于《中学生报》第2543期。在原作中有一处不易察觉的纰漏:“一只壮硕得像头狼一般的狗,极力张着血盆大口,它凛冽的目光狠狠地瞪着,瞪着前方一只可怜的母狗,随时都可能扑将过去。”但常识是,狗在威慑对方时,往往不会血口大张。所以笔者点拨她改为:“一只壮硕得像头狼一般的狗,后背弓起,龇着满口锯齿一般的獠牙……”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

在杨绛的《老王》中有一处对老王的刻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此处细节描写虽然颇为夸张,但却传神地表现出老王生命垂危时身体的僵态,分外真实。这种真实便是源于作者深刻的现实记忆。所以细节描写还需符合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性。

综上所述,作文中的细节描写需具备典型性、向心性、简明性、真实性,才不会令行文陷入误区。那么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特性并从容规避以上的四种误区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地制定教学策略。

二、在授课中正确引导

(一)渗透到课文讲授中

1、可行性分析。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除上文中笔者所援引的经典篇目外,从初一至初三,每一册语文教材都选入了含有优秀细节描写的课文,这些都是最直接可利用的素材。而且教材中对于描写手法的指导也是一贯的。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模块:描写要生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模块: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由此可见,课文与作文并非处于隔离状态,而是有着紧密的互动性。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衔接对细节描写的指导是完全可行的。

2、无痕式渗透。在课文中渗透细节描写的教法需要教师细致的备课,将相关的文章中的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细节描写筛选出来,以之为范例。或让学生在阅读时自主进行挑选。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又可以借机进行指导。如《芦花荡》中有这样一句:“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在分析“蹿”这一动词时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情感与性格时,只需顺水推舟地问学生:如果是你来写,你会选哪个动词呢?学生多会选用“跳”等惯用的词。教师即可顺势点拨:运用细节描写要避免模式化仿效,要有典型性。这样的衔接自然而然,与课文的讲授并不冲突,而且是写作的一种课堂延伸。长此以往,利用合适的文章来进行引导,使得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二)落实到作文教学中

首先,在课程安排上,针对细节描写的误区的写作训练与教材安排的模块训练并不冲突。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模块为:写人要抓住特点。人物描写,离不开细节。在这一写作模块中,安排针对细节的进行训练就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安排写作课程也可灵活地适应教材,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样记叙文较集中的单元,在完成单元教学后就可以顺势安排此项训练。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可选用对比法,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上文所示的课文范例与学生实例的对比、课外文章与学生实例的对比、学生优劣作文细节的对比、修改前后的对比……通过对比,误区会愈加明显。同时,在作文的批改环节,教师可在评语上有所侧重,针对学生运用不当的细节描写加以指点。规避误区,便是朝着正确前行。最后,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安排学生间互批互改,学生自批自改。在增减、替换、修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积累于生活实践中

细节描写的原始素材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但这种观察并不能仅停留在多观察、细观察的简单阶段。譬如一个人在限时里的动作、语言、表情是何其之多,若将这些全部付诸于细节描写,必然会陷入偏离中心和多而无益的误区。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过滤和筛选,去粗存精,记忆具有典型性的细节。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便观察边尝试在内心中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如此,细节描写的素材便会越积越多,运用起来亦会更加娴熟。

三、结语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切中肯綮,而尽精微,精准的细节描写是作文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但针对细节描写的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老子说:“为大于其细。”依托语文教材,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在写作教学中针对误区进行指导,这些举措一定会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六卷)[M].辛未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

[2]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北京:中华书局,20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