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连金玉

连金玉(黑龙江省尖山农场医院161444)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43-02

【摘要】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药、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汤药(CCB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β-受体阻断药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s)。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几种降血压药物,均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的基础治疗,主要通过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减低危险因素水平,进而使血压水平下降。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调查表明,60%左右的高血压病患者均有家族史,但遗传的方式未明。某些学者认为属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学者认为属多基因遗传。

(2)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如饮食中热能过高以至肥胖或超重,高盐饮食等)、职业、噪声、吸烟、气候改变、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和水质硬度等。

(3)神经精神因素:缺少运动或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情绪创伤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二)发病机制

有关高血压的发病原理的学说较多,包括精神神经源学说、内分泌学说、肾源学说、遗传学说以及钠盐摄入过多学说等。各种学说各有其根据,综合起来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因素、肾脏以及钠盐摄入过多也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

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以及某些不利的内在因素,引起剧烈、反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和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由此可通过下列几条途径促使周围小动脉痉挛,进而形成高血压:①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了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②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可引起神经垂体释放更多的血管升压素,后者可直接引起小动脉痉挛,也可通过肾素一醛固酮系统,引起钠潴留,进一步促使小动脉痉挛;③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也可引起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使钠潴留;④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直接引起小动脉痉挛,也可通过增加心排血量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工作和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容易出现疲劳等。

(二)并发症

疼痛或出现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感。血压持久升高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当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时表明心脏已受累;出现尿频、多尿、尿液清淡时表明肾脏受累;如果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深沉不规则、大小便失禁等提示可能发生脑出血;如果是逐渐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甚至麻痹应当怀疑是否有脑血栓的形成。

(三)几种特殊高血压类型

1.高血压危象在高血压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劳累、紧张、精神创伤、寒冷所诱发,出现烦躁不安、心慌、多汗、手足发抖、面色苍白、异常兴奋等临床表现,可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也可伴有高血压脑病的临床表现。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往往收缩压>200mmHg。

2.高血压脑病在高血压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劳累、紧张、情绪激动等诱发,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心跳慢,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临床表现。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往往舒张压>120mmHg。

3.恶性高血压又称急进性高血压,是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显著增高,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视网膜病变,多见于青年人,常常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慌、气短、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舒张压常>130mmHg,易并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短时间内可因肾衰竭而死亡。

三、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药、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汤药(CCB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β-受体阻断药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s)。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几种降血压药物,均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1.治疗目标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多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者SBP达标时,DBP也会达标,治疗重点应放在SBP达标上。普通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降压目标是l40/90mmHg以下,而不仅仅是达到140/90mmHg。如患者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如对年轻高血压患者可降至130/80mmHg或120/80mmHg。

2.治疗原则高血压的治疗应全面考虑患者的血压升高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临床情况,以及靶器官损害,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不同危险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应考虑对其他伴随疾病存在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1)潜在的有利影响:噻嗪类利尿药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患者的矿物质脱失。β受体阻断药可治疗心房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或心房颤动,偏头痛,甲亢(短期应用),特发性震颤或手术期高血压。CCBs治疗雷诺综合征和某些心律失常。α受体阻断药可治疗前列腺疾病。

(2)潜在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药慎用于痛风或有明显低钠血症史的患者。β受体阻断药禁用于哮喘、反应性气道疾病、二度或三度心脏传导阻滞。ACEl和ARBs不适于准备怀孕的妇女,禁用于孕妇。ACEI不适于有血管性水肿病史的患者。醛固酮拮抗药和保钾利尿药会导致高钾血症,应避免用于服药前血清钾超过5.0mEq/L的患者。

3.治疗的有效措施

(1)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冠心病的根本,只要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就对患者有益处。

(2)由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才能达到目标血压,故提倡小剂量降压药的联合应用或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应用。

(3)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及小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初始或维持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4)推荐应用每日口服1次,降压效果维持24h的降压药,强调长期有规律的抗高血压治疗,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的基础治疗,主要通过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减低危险因素水平,进而使血压水平下降。对1级高血压患者,仅通过非药物治疗就有可能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于必须接受药物治疗的2、3级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治疗费用。

(三)特殊人群高血压治疗方案

1.老年高血压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3以上有高血压,老年人降压治疗强调平缓降压,应给予长效制剂,对可耐受者应尽可能降至140/90mmHg以下,但舒张压不宜低于60mmHg,否则是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常合并血脂异常、直立性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冠心病,选择降压药应兼顾或至少不。加重这些异常。

3.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发生再次梗死或猝死的机会要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它们均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应积极治疗。研究显示,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不论选用β受体阻断药还是钙通道阻滞药,作为控制血压的一线药物,最后结果是一样的。

4.脑血管病对于病情稳定的非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血压水平应控制在140/00mmHg以下。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另作别论。

5.肾脏损害血肌酐<221μmol/L,首选ACEl,因其对减少蛋白尿及延缓肾病变的进展有利;血肌酐>265μmol/L应停用ACEI,可选择钙通道阻滞药、α受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伴有肾脏损害或有蛋白尿的患者(24h蛋白尿>lg),控制血压宜更严格。

6.妊娠高血压因妊娠早期的血管扩张作用,在妊娠20周前,轻度高血压的患者不需药物治疗,从16周至分娩通常使用的较为安全的药物包括:甲基多巴、β受体阻滞药、肼屈嗪(短期),降低所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须停止吸烟。改变生活方式产生的效果与量和时间有关,某些人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林曙光,陈鲁原.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36-237.

[2]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