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己定含漱液预防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干槽症发生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氯己定含漱液预防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干槽症发生的临床研究

吴振坤

吴振坤(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034000)

【摘要】目的:观察氯己定含漱液用于预防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干槽症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2例下颌阻生齿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病例术前术后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含漱液含漱加口服抗生素预防干槽症的发生,对照组病例仅使用口服抗生素预防干槽症的发生。结果:实验组干槽症的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术后应用氯已定含漱液含漱,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降低阻生齿拔除术后干槽症的发生。

【关键词】干槽症氯己定阻生齿预防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拔牙术后3-4天出现的疼痛,常向耳颞部计算放射,镇痛药物治疗无效,检查见拔牙窝内干燥、空虚,有腐臭样物,往往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1,2]。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多与感染、创伤、拔牙窝血供不佳及患者自身的全身状况有关[3]。目前其预防方法文献报道较多,但不是方法繁琐,就是效果有待肯定。我科于2009年8月将氯己定含漱液用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患者术前术后用药,并与对照组作对比,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

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期间至我院就诊的需要拔除下颌阻生齿的患者,纳入标准为:(1)符合普通牙拔除术的适应症者;(2)无牙拔除术禁忌者;(3)排除近一周内急性冠周炎及其他组织急性炎症者;(4)阻生齿拔除术需要切开翻瓣者。

1.2材料

葡萄糖酸氯已定含漱液,浓度为0.02%。

1.3分组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术前30分钟氯已定含漱液含漱1分钟,术后24小时继续含漱至一周,每日三次,同时口服抗菌药物(琥乙红霉素+甲硝唑)3-5天;对照组仅给予术后口服抗菌药物(琥乙红霉素+甲硝唑)。

1.4治疗方法

术前拍牙片或全景片,若患者有较重的炎症,则先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阻生齿拔除术。手术以2%利多卡因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长神经阻滞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切开、翻瓣,去骨、劈开后将阻生齿拔除,搔刮拔牙窝,去除肉芽组织,复位牙槽骨,最后将粘骨膜瓣复位后缝合。术后均于两日后门诊复诊换药,一周后复诊拆线。两组患者均由我科两名固定的操作娴熟的门诊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操作。

1.5干槽症的诊断标准

拔牙后3-4天出现拔牙创持续性疼痛,向耳颞部或下前牙放射,止痛药物治疗无效;口腔检查可见拔牙创内无正常血凝块,牙槽窝空虚,牙槽骨壁暴露,有灰白色假膜或腐败坏死组织,明显臭味;骨壁探诊有明显触痛;局部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

2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253例,失访31例,有明确随访结果的病例222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104例,年龄组成17年至68岁。实验组110例,术后2例发生干槽症,干槽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112例,术后9例发生干槽症,干槽症发生率为8%。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干槽症病人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处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牙术后发生干槽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3讨论

干槽症的病至今尚无统一意见,目前提出观点包括感染学说、创伤学说、解剖因素学说及纤维蛋白溶解学说等[1],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干槽症是由于拔牙创伤大,手术时间长,且下颌牙槽骨骨质致密、血供较差等导致血凝块不易形成或过早脱落,同时细菌侵入拔牙窝合并感染有关[3,4]。Brown等发现口腔内细菌数量较多的患者较易患干槽症。已经可以证实口腔细菌在拔牙术后干槽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实质为骨创的感染。

葡萄糖酸氯已定含漱液为临床常用的抗菌防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厌氧丙酸和白色念珠菌有杀菌作用。在口腔内含漱时吸附在带阴性电荷的牙齿、斑块和口腔粘膜表面,随后吸附的药物从这些部位弥散,逐渐释出,产生持续的抑菌作用,直至24小时后在唾液中浓度减低[5]。因其长效的抑菌作用能有效地抑制口腔内常见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降低阻生齿拔除术后拔牙窝合并感染的几率,因此能有效地预防干槽症的发生。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口腔粘膜浅表脱屑、口腔粘膜表面着色等,有较多牙斑沉积者着色更显著。长期应用还可导致味觉改变。本研究实验组共纳入病例110例,术后有2例发生干槽症,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对照组(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发生干槽症的患者可能与回家后过早漱口导致血凝块脱落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术后应用浓度为0.02%葡萄糖酸氯已定含漱液含漱,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降低干槽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Noroozi,A.R.andR.F.Philbert,Modernconceptsinunderstandingandmanagementofthe"drysocket"syndrome:comprehensivereviewoftheliterature.OralSurgOralMedOralPatholOralRadiolEndod,2009.107(1):p.30-5.

[2]Adeyemo,W.L.,Etiologyofdrysocket:additionalfactors.JOralMaxillofacSurg,2004.62(4):p.519-20.

[3]Torres-Lagares,D.,etal.,Updateondrysocket:areviewoftheliterature.MedOralPatolOralCirBucal,2005.10(1):p.81-5;77-81.

[4]Yoshii,T.,etal.,Differencesinpostoperativemorbidityrates,includinginfectionanddrysocket,anddifferencesinthehealingprocessaftermandibularthirdmolarsurgeryinpatientsreceiving1-dayor3-dayprophylaxiswithlenampicillin.JInfectChemother,2002.8(1):p.87-93.

[5]Shepherd,J.,Rinsingwithchlorhexidinemayreduceincidenceofdrysocketafterthirdmolarsurgery.EvidBasedDent,2005.6(2):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