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凤群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摘述

/ 2

蔡凤群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摘述

咸东彪蔡凤群

安丘市中医院262100

关键词:中风病;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临床疗效

蔡凤群主任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30年,是国家卫生部第一批认证全国名老中医张瑞丰的再传弟子,潍坊市名老中医,安丘市中医院脑病学科带头人,治学严谨,广采各家之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积累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中风病的治疗,我有幸成为蔡凤群主任医师的弟子,现将他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经验做如下总结:

一、老师对中风病的认识

老师在古人的基础上,持续及改进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从而创造并提出了中风病的诊疗思路,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是中风发病的基础,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及气候骤变等多为发病诱因;病机归纳起来有虚(阴虚、气虚、血虚)、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火(肝火、心火、痰火)、气(气逆、气陷)、血(血瘀)六端。其中尤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最常见。

1、风

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外风为外邪侵袭人体肌表、口鼻等,疾病初期多为表证;内风则为内在的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所致,发为里证;二者的病因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本文所讨论的是内风,即肝风内动。由于人年老肝肾阴虚,阴血不足,阳不能潜于阴,或阴液不能敛阳,日久则阴津渐亏耗,阳气越来越亢盛,导致阴虚阳亢,肝的阳气升动而无以制化,肝阳上亢而生风动血,发为中风、偏枯等。故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

2、痰

中医认为有形之痰是津液输布或(和)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津液的排泄和输布有赖于气的运动变化,当气的升降运动变化失常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就会受到阻碍,津液停滞可内生水湿痰饮,津液水饮凝聚而成痰,即气津停贮。简而言之,痰的形成与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有关。若痰凝日久,阻滞血脉,使气血运行不畅或不通,而形成瘀血,即因痰致瘀,常可出现痰凝与瘀血并见,二者可互相滋生,相互影响,故津液输布失常可形成痰瘀互阻之证候。

3、瘀

气既可以直接推动血液运行于脉道,使血液灌溉肢体、脏腑、经络,又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来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能够正常运行于脉道,有赖于气的正常运动,如气的运动功能失常,则血液运行异常而出现血瘀,同时血液瘀阻脉络又能出现气的运动障碍,气与血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作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瘀的产生与气的运动变化密不可分。如瘀血阻滞脉络,阻碍了气的运动,使气的升降运动功能失常,导致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异常,水津失布,津液停聚而形成痰饮,即因瘀致痰。

二、老师对中风病的治疗

老师按照中医“急则治标,缓则之本”的原则,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治疗大法,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成,临床证明疗效显著,是根据半夏白术天麻汤、桃红四物汤两方加减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由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所创,初为风痰眩晕而设,系二陈汤加减而成,桃红四物汤由清代著名医家吴谦所创,在四物汤基础上加桃仁、红花而成,侧重于活血化瘀。纵观该方,谨守病机,配伍精当,药简力宏,方中半夏、生白术、红花、炒桃仁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共为君药;天麻、茯苓、全蝎健脾利湿、祛风化痰,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散瘀共为臣药;陈皮、石菖蒲燥湿理气化痰,醒神开窍,生地黄、川芎活血行气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药物分析如下:

半夏:性味:辛,温;归经: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法半夏长于燥湿。生白术:性味:甘、苦、温;归经:脾、胃经。味芳香质柔,守而不走,能升能降。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红花:性味:辛、温;归经:心、肝经。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炒桃仁:性味:甘、苦、平;归经:肝、心、大肠经。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天麻:性味:甘、平;归经:肝经。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润而不燥,为治风痰之要药,助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性味:味甘,性平;归经:脾、心、肾经。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全蝎:性味:辛,性平;归经:肝经。功效:平肝息风药,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老师认为虫类药物具有性善走窜,通达内外,熄风通络的功效。赤芍:性味:苦,微寒;归经:肝经。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当归:性味:辛、甘、温;归经: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润肠止痛。陈皮:性味:苦、辛、温;归经:肺、脾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湿痰、寒痰咳嗽,与半夏同用,加强其化痰之力。石菖蒲:性味:苦、辛、温;归经:胃、心经。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现代药理研究:石菖蒲根茎水提取物的挥发油对动物模型的神经系统的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川芎:性味:辛、温;归经:心、肝、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经: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甘草:性味:甘、平;归经: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综上所述,上方加减共奏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之效。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证不一引发的不同症状,随证加减,以提高临床疗效。如言语不利者加远志、郁金醒脑开窍;心神不宁加生牡蛎、磁石;肢体麻木者加伸筋草、丝瓜络、桑枝、木瓜舒筋通络;阴虚风动者加麦冬、玄参;上肢不利者加桂枝通络,下肢不利者加川牛膝引血下行;失眠加炒栀子、夜交藤、炒酸枣仁镇心安神;腰痛者加千年健、桑寄生强筋骨;瘀血重者加水蛭、三七、鸡血藤活血化瘀;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肉苁蓉润肠通便;头痛者加夏枯草、菊花;震颤或抽搐者加羚羊角,小便失禁加益智仁、桑螵蛸固涩。

三、分析与展望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中风的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率的关键。风、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病邪实之主要方面,可贯穿于本病之全过程,在早期尤为突出。临床上风痰瘀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粘腻而胶固,疲血亦胶着而凝滞,三者互结更为顽固,使疾病缠绵难愈。单祛风化痰则瘀血不化,单化瘀血则风邪痰浊不去,故必须权衡风邪、痰浊、瘀血之轻重,并用祛风化痰、活血化瘀之法,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化痰,及早地化解和防止风邪痰瘀胶结,能防治疾病向纵深发展。故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由于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治疗方法亦多样化。必须抓住基本病机,辨证论治;运用高效中药、成药,可以在很大程度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李佑生,胡学军.熄风通络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126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3):2-3.

[2]费旭昭,阮家安,屈小元.熄风通络涤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5例[J].现代中医药,2009,29(3):7-8.

[3]王永炎,王玉来,李秀琴等.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23.

[4]陈召.论养阴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法则[J].中医药研究,1998,14(6):28-29.

[5]莫进达,陆超鹏.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智能及血脂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3:386-387.

[6]刘文铠,肖辉亮,周徐州.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辨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22(34):11-12.

[7]洪恩四,陈日新,张波,黄建华,李元琴,工红,袁世伟等.悬灸热敏化风池穴对脑梗塞恢复期大脑中动脉脑血流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08(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