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1

预警机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卢群

(贵州省从江县人民医院贵州从江557400)【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的效果。方法:以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分析2组新生儿黄疸患者干预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者接受预警护理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症状的缓解,改善其预后。【关键词】预警机制;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09-02黄疸在新生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但是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能对其胆红素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潜在毒性处理,则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后遗症[1]。预警机制在护理中应用,其可在早期识别出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从而对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本研究主要对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的效果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n=50)中,日龄均值(14.45±5.12)d,病程均值(11.12±2.05)d,体重均值(3.32±0.29)kg,男24例,女26例。对照组(n=50)中,日龄均值(14.50±5.20)d,病程均值(11.17±2.10)d,体重均值(3.28±0.30)kg,男22例,女28例。对比2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资料,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具体为:1.2.1评估患者的胆红素、哺乳、臀红、有无皮肤硬肿、精神状况、大小便情况、体温、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等,根据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工作年限、学历等进行分级,对患者的预警等级确定,于其床头对不同颜色的标识悬挂,根据其预警提示的不同,实施相应的预警护理。加强患者家属的沟通,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患者的预后、观察指标、治疗过程、检查内容、疾病表现等,尽量将其疑虑消除,更加积极对临床干预配合,从而对其疾病的康复促进。1.2.2若患者为低风险、中风险,则悬挂橙蓝色标识,对其胎便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情况观察,控制探视的频率,加强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护理。若患者为高风险,则悬挂红色标识,即立即为患者实施对症的处理干预,尽量在短时间内对切实有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制定,对其精神反射、意识状态等密切的观察,加强潜在并发症的注意,对其胆红素变化情况监测,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如有必要,可实施丙种球蛋白、人血蛋白静脉滴注干预。同时,增加巡视的次数,对其预警评分变化情况监测。1.3观察指标对2组护理干预的效果(显效:5d内,患者的皮肤黄染等症状均消失,实施血清胆红素检查,显示在119.7umol/L以下;有效:5d内皮肤黄染症状明显消失,实施血清胆红素检查,显示范围为119.8umol/L-171.0umol/L;无效:患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71.1umol/L以上;以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作观察分析。1.4数据分析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2结果2.12组干预效果分析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表12组干预效果分析[n(%)]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实验组5019(38.00)28(56.00)3(6.00)47(94.00)对照组509(18.00)30(60.00)11(22.00)39(78.00)X2值--------5.3156P值--------0.0212.2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表2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组别例数(n)干预前(umol/L)干预后(umol/L)实验组50280.03±41.25127.30±35.71对照组50279.68±39.85156.52±41.57t值--0.04323.7702P值--0.96570.00033讨论新生儿黄疸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主要是患者胆红素代谢异常,使得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出现相症状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黏膜、皮肤黄染的情况[2]。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会对新生儿神经细胞发育造成抑制,影响其智力发育,若其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可死亡。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警机制的实施,可更好对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效果保证,降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新生儿科的风险较高,根据其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来保证其安全性[3]。新生儿黄疸患者在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可全面对患者的黄疸具体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疾病症状、病情恢复等情况评估,尽早识别恢复速度慢、病情重的患者,确定其预警等级,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将其护理的水平提高,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控制,以此促进新生儿黄疸患者症状的改善[4]。综上所述,预警机制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护理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其治疗的效果好,且可促进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对改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1]王玲丽.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4):157-158.[2]龙娅静,付云.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67-268.[3]汤迟,邵惠,刘燕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05-1808.[4]张红杰.针对性护理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7):106-107.

相关关键词

预警机制 新生儿黄疸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09-02 黄疸在新生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但是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能对其胆红素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潜在毒性处理,则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后遗症1。预警机制在护理中应用,其可在早期识别出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从而对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本研究主要对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 实验组(n=50)中,日龄均值(14.45± 5.12)d,病程均值(11.12± 2.05)d,体重均值(3.32± 0.29)kg,男24例,女26例。 对照组(n=50)中,日龄均值(14.50± 5.20)d,病程均值(11.17± 2.10)d,体重均值(3.28± 0.30)kg,男22例,女28例。 对比2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资料,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则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 评估患者的胆红素 哺乳 臀红 有无皮肤硬肿 精神状况 大小便情况 体温 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等,根据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工作年限 学历等进行分级,对患者的预警等级确定,于其床头对不同颜色的标识悬挂,根据其预警提示的不同,实施相应的预警护理。加强患者家属的沟通,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患者的预后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 检查内容 疾病表现等,尽量将其疑虑消除,更加积极对临床干预配合,从而对其疾病的康复促进。 1.2.2 若患者为低风险 中风险,则悬挂橙蓝色标识,对其胎便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情况观察,控制探视的频率,加强脐部 臀部等皮肤的护理。若患者为高风险,则悬挂红色标识,即立即为患者实施对症的处理干预,尽量在短时间内对切实有效 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制定,对其精神反射 意识状态等密切的观察,加强潜在并发症的注意,对其胆红素变化情况监测,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如有必要,可实施丙种球蛋白 人血蛋白静脉滴注干预。同时,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