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务人员对于急救技能训练的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高校医务人员对于急救技能训练的需求分析

李红

李红

徐州医学院门诊部221004

摘要:高校医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学生和教师的的健康状况。因近年来各种意外事故频发、学生的突发状况增加、而学校医务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为了保证医务人员能够对学生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相应的急救治疗,必须对学校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急救培训,比如紧急的止血法和心肺功能的复苏等。本文主要对学校医务人员急救技能训练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医务人员;急救技能训练;需求分析

由于近年来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师生的一些疾病增加,导致在校园内出现紧急状况的现象增多,使学校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急救医疗的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正处于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阶段,在一些剧烈的运动中可能会出现创伤骨折等现象,因此,学校的医务人员要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脑复苏等急救技能,为进一步的诊治创造条件。但因为学校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必须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训练,才能保证对学生或教师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有效的急诊和院前急救。

一、高校医务人员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急救技能训练需求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各大高校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调查,发现目前学校的医务人员的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且以大中专学历为主,本科较少,有的是刚毕业的学生直接分配过来,还有的是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从基层医疗机构调入的医生和护士,临床经验较少,专业水平较低,从事一般的医疗保健还算力所能及。他们能治疗的大多是普通的感冒、发热、肠胃炎等常见病,根据具体症状,给学生拿一些相应的治疗药物,但对广泛而又不可预知的急诊急救工作大都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不能对学生或教师出现的突发情况给予有效的处理,如果面临紧急医疗救助需求时,比较容易慌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约70%左右的突发卫生事件发生在校园中,如果不能够迅速、及时、冷静的解决突发急救,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师生的生命安全。如果积极采取恰当的急救措施,就会为更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诊疗质量及生命安全,为接下来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比如说,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现象,如果学校医务人员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包扎,再到规模较大的医院进一步治疗,就可以使学生的身体较快的恢复健康,但由于学校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有限,不及时恰当的处理往往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2.急救意识相对较差

长期以来,高校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于常见病的诊治及预防保健,急诊急救功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比较薄弱,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较差。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沟通交流的方式,得知他们认为急救情况一方面是急诊病源少,实践机会少,急救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主要的急救任务在医院,他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处理。所以大部分学校的医务人员宁可在空闲时间聊天,也不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提高。突发紧急医疗救助时,由于医护人员平时急救意识较差,年龄普遍老化,现在的校园又大,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或赶到现场后不能给予有效的应急救护措施,白白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对本人及学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都充分说明学校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亟需改善。

3.大部分医务人员希望通过急救技能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约92.3%的高校医务人员希望通过急救技能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锐器伤、烫伤、急性扭伤、骨折、车祸、暴力伤、触电、高空坠落伤、低血糖、急腹症、痛经、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疫情报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15项急救知识的需求旺盛。大部分医务人员希望通过对于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与水平。

二、对医务人员急救技能训练的措施

1.了解学校容易出现的突发性疾病

由于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增多,并且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要对学校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急救技能训练。经调查后发现学校中容易出现烫伤、骨折、扭伤、暴力伤等急症,尤其大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大,特别是在军训和运动会期间,极易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而对于一些教学压力过大和年龄较大的教师,平时就有心肺等基础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因天气或自身原因,出现病情复发的现象,学校的医务人员要清楚的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治疗及急救方法要熟练掌握[1]。另外,需要注意心脏骤停现象的发生,虽然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小,但是危害极其严重。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不能及时得到抢救,就会在4-6分钟内对患者重要器官如脑部产生不可逆损害。因此,学校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即CPR。

2.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与急救意识

改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意识。管理者及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急救中所能起到的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正确对需要者实施现场应急救护,是高校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2]。学校的管理方对医务人员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对在学校中发生意外的案例进行介绍说明,让医务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职位的重要性,了解到由于自己没能掌握急救技能会对学校师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将学校师生当成自己的家人来对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不仅于此,由于大学生大都离开自己的家乡,没有父母陪伴,对于突发的疾病状况,心中不免会有恐惧无助等情绪,所以医务人员还要学习相关的健康教育,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法,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3]。只有医务人员本着对师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认真对急救技能进行学习,才能改善自己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救治水平。由于现代高校校区多,位置大多偏远,不利于市区应急救护系统的快速到达,高校医务人员更应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更多的急救理论与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做学校这片社区医疗急救合格的守门人。

3.进行相关的培训

邀请附近规模较大医院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对学校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尤其要学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伤口进行止血、包扎,减少学生的出血量,避免失血过多导致休克;对骨折和脊柱损伤要能准确判断并实施正确的固定、搬运,减轻患者病痛,以防继发性损伤;对昏迷、休克和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更应及早识别,分秒必争,以挽救生命。在培训之后应对其进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和效率,对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给予警告。学校还应鼓励医务人员到大型医院的急救中心进修学习,多积累临床经验[4]。由于学校医务人员的假期时间较多,可以不同形式组织其进行学习和交流[3]。总之,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总体提升学校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急救水平。

三、对医务人员培训的效果

虽然高校医务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低,但对其进行相关的急救技能训练后,有86%的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技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以对师生出现的紧急情况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比如,教师突发心脏病,医务人员应让教师平躺,避免晃动,让患者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并予吸氧,没条件的校医院应呼叫并等待120的到达,期间应积极监护生命体征。通过对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医务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应急止血技能、心肺复苏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结束语:

通过对学校医务人员在急救技能训练前后进行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在培训之后,增强了责任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与师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对病情进行仔细的询问,在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后学校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出现的紧急情况,挽救患者生命,竭力减少伤残死亡。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对生命的尊重,基本急救技能已成为需要社会大众掌握的生存本领,我们高校医务人员就更应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保障师生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武丽杰,张九龙,王佳英.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1,28(19):169-170.

[2]杲强,刘宝强,张海学.高校医疗保健机构应重视学校公共卫生工作[J].中国校医,2004.18(10):95-96.

[3]蔡克勤,王佳音,王丽楠,刘云生.重视学校师生的健康水平[J].教育与职业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9):169-170.

[4]胡桂芳,刘蓓佳,张淳,温佑华,等.高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探析[J].中外医疗,2012,24(06):114-115.

[5]李琴,李画,张子明,陈黎明.高校医院的社区化改革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45(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