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何佳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对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锥颅穿刺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穿刺术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可避免开颅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且手术操作较开颅术简便、定位准确、用时短,可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活治疗,促进患者康复,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锥颅穿刺术;开颅手术;脑出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09-02

脑出血是在非外伤的情况下,脑实质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又称脑溢血。据调查显示[1],脑出血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以其高致死率及高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中,根据脑出血病情的进展,可采用钻孔血肿抽吸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等治疗方法,但不同的方法对脑出血治疗效果不同,本文通过对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0.2±3.4)岁,平均体重指数(22.7±1.8)kg/m2,平均血肿量(54.36±9.55)ml;对照组患者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1±2.3)岁,平均体重指数(23.1±1.2)kg/m2,平均血肿量(53.89±8.92)ml。2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指标

纳入指标:(1)患者年龄≥18岁;(2)患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发出现头疼、呕吐、意识障碍等体征;(3)起病急,短时间内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颅压升高症状;(4)影像学显示,颅内血肿T1呈低信号、T2呈低信号;(5)患者已知晓病情且自愿在手术同意术上签字。

排除指标:(1)合并慢性并发症者:DKA、高升高血糖综合征;(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肝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性疾病、精神功能障碍、营养不良、严重肿瘤并发症、艾滋病等;(3)特殊人群:恶病质患者;(4)患者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3方法

2组患者均常规进行CT影像学检查,定位颅内血肿位置,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手术。

1.3.1观察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后,于血肿穿刺点进行标记。使用颅锥器锥开颅骨及硬脑膜,以连接14号软硅胶引流管的细针穿入预定靶点,到达位置后拔出针芯。然后注入生理盐水对血肿区域进行冲洗,清除残留血肿,通过引流管注入5万U尿激酶后夹闭,待4~5h后开放引流,再次注入尿激酶。

1.3.2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者开颅切口选取血肿量较大且接近颅骨位置,切开时应避免伤及患者皮层功能区。取头皮切口5~6cm左右,并钻孔以扩大骨窗暴露硬脑膜。电刀放射凝切切开硬脑膜,使用脑探针穿入皮层后,确定血肿具体存在部位,沿非功能区及脑沟逐层分开皮层暴露血肿。在手术直视视野下使用小吸引器吸引血肿,并使用生理盐水对残留血肿进行仔细冲洗,彻底清除血肿后在残留腔隙中防置引流管防止血肿再次形成。缝合硬脑膜,2~3天后并复查CT,若无血肿及脑室残留积血则拔出引流管,若仍有血肿残留则通过引流管注入1万U尿激酶,夹闭4h后再次开放引流。

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止血和抗感染治疗,并给予降低颅压治疗,严密观察引流管情况。

1.4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其中显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91%~100%;好转: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18%~90%;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低于18%。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因其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并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2]。临床中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常采用小骨窗开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充分暴露血肿位置,并在直视下清除血肿。但如遇血肿位置较深、较广,开颅手术往往因过于暴露患处,影响患者功能区的恢复,产生严重并发症。

锥颅穿刺术是在CT定位下,通过细针精确穿刺血肿,以最小的损伤直达目标后,吸除血肿后并引流。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颅锥穿刺术能更精确确定血肿部位,避免了开颅过程中对患者的二次损伤,同时放置血肿中心的硅胶引流管能有效分离脑组织,且可以灵活操作,并减少对脑组织的创伤,降低对患者脑部功能区的损伤引起的术后并发症[3]。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锥颅穿刺术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可避免开颅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且手术操作较开颅术简便、定位准确、用时短,可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活治疗,促进患者康复,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世佳,孙成晖,吴世强,等.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6):6-7.

[2]万自成,汪跃.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1):64-65.

[3]刘国龙,何宗敬.锥颅穿刺术和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6):3667-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