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临床观察

李勤

李勤(四川电力医院610000)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013-02

【摘要】目的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7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尿激酶非溶栓治疗,而对治疗组中的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患者的死亡率为29.63%,而治疗组中患者的死亡率为7.41%,明显更低;对照组中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15例,占55.56%,而治疗组中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6例,占22.22%,明显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并且医疗消费不高,手术治疗更为安全可靠,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急性心肌梗死非溶栓

随着现今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医疗器械的普遍运用,人们对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在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疾病治疗效果十分关键[1]。而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治疗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所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年龄段在45岁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1.6)岁,其中男性患者为16例,占59.26%,女性患者有11例,占40.74%。其中患者的梗死部位在广泛前部的有9例,占33.33%,梗死部位在前间壁的患者有8例,占29.63%,梗死部位在下壁的患者有6例,占22.22%,梗死部位在下壁和后壁的患者有4例,占14.81%。治疗组中有27例患者,年龄段在43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1.3)岁,其中男性患者为15例,占55.56%,女性患者有12例,占44.44%。其中患者的梗死部位在广泛前部的有8例,占29.63%,梗死部位在前间壁的患者有7例,占25.93%,梗死部位在下壁的患者有7例,占25.93%,梗死部位在下壁和后壁的患者有5例,占18.52%。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以及身体情况的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心肌酶谱、18导联心电图、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以及血小板的时间进行监测。在对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低分子肝素0.6ml/12h的皮下注射,连续进行7d;而在对治疗组中的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尿激酶150万U3min内静脉注射,同时进行低分子肝素0.6ml/12h的皮下注射,连续进行7d。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胸痛缓解时间进行记录,并且对患者溶栓过程中持续的心电监护有无再灌注心率失常情况进行了解。对患者溶栓后每2h进行心肌酶谱进行一次观察,观察记录酶峰值时间。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出血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其中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判断标准为以下:(1)患者的胸痛情况在2h内基本消失;(2)患者的心电图抬高最为显著的ST段在2h内的回降大于50%;(3)患者2h内再次出现灌注心律失常现象;(4)患者的血清CK-MB酶峰值在14h内提前出现。患者出现以上2条或者2条以上症状(除了2和3)则被确认为血管再通。

1.3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数据的对比方法为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而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死亡的患者明显更少,并且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明显较低。即在对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尿激酶静脉注射,有一定的积极治疗意义。此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供应突然中断或者急剧减少,使得出现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疾病。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发热、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和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2]。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患者血管再通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挽救缺血心肌以及频死心肌的再灌注挽救治疗[3]。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式进行选择时,尿激酶溶栓治疗方式是相对较为高效、可靠的治疗方式之一。并且,由一定的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时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缩小患者梗死的范围,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达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4]。相对于常规的治疗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其操作相对更为简便、医疗费用更易接受,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效减小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的发生[5]。同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溶解血栓从而开通患者的血管,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有一定的积极治疗意义[6]。

并且,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死亡的患者明显更少,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明显较低。即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尿激酶静脉注射,有一定的积极治疗意义。

所以,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并且医疗消费不高,手术治疗更为安全可靠,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新军,郭向东,李春海.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成功后相关冠状动脉形态的动态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56-157.

[2]赵文萍,李秀华,刘坤申.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6,21(1):145-146.

[3]李巍景,姚震,孔月琼.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0):178-179.

[4]冼伟进,余泽洪,黄振文等.直接支架或尿激酶溶栓加补救性支架植入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1-102.

[5]吴旭辉,宏绍彩,刘英明.去纤维蛋白原酶对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效增强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8):134-135.

[6]杨召伍,占师,陈泽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9,15(10):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