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师玉蕾

师玉蕾河北省广宗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其工具性,程式化的训练、切割式的解释充斥其间,压抑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阻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新课标突显其人文性,倡导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培养语感、提高素质。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培养

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这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一、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元素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超越了感知层面,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受伦理、社会甚至是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他们有自己喜好的作家和艺术家。不过,高中生仍旧有好奇心强和记忆力强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当用新鲜、独特的东西来引发他们对语文、对美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好奇,从而自发地想要探究语文,探究美。对于老师来说,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审美元素,并且能将这些审美元素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语言表现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敏锐的观察力帮助教师带领学生更有效地挖掘美的因素,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良好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则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同时能够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同时让教师成为学生中美的化身。

二、利用朗读体味作品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我国的古诗词历史悠久,这些诗词都是特别讲究韵律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押韵、平仄、对偶等韵律,使古诗词读起来节奏感十足,朗朗上口,有一种如音乐般的美感。还有很多古文的用语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凝练又准确生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值得人们去细细体味,适于朗读品味的还有现代散文戏剧等。要细致入微地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必须把这些文字读出来,把这些无声的文字,用有声的语言和恰当的动作表现出来。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语速及停顿,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这样文章的思想通过有声的朗读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因此可以说朗读是体味文章美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诗歌如此,散文如此,很多文章都能够通过朗读来品味作品中的感情的。如《雷雨》这篇曹禺的处女作,通过不同的场景,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其中人物的思想转变很大,单纯的讲述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笔者在课堂上一般都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把自己当成是剧中的角色,在朗读中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和思想的变化。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去实际体会每个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剧中人物内心的思想转变。分角色朗读能够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够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体现不同的情感,或愤怒、或忧伤、或喜悦,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在朗读中流露出来,这种作用是单纯的阅读所不可比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这样逐步启发学生去深掘文艺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用意美动其心,音美感其耳,形美悦其目,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鉴赏力。

三、借助联想、想象,激发审美兴趣

文学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弦外有音,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我们要在感性基础上得到理性的提炼,就离不开联想、想象。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体会那特有的境界,才能创造出清新自然的小屋形象。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明明是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作者借助想象,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清新自然的小屋经过同学们的想象加工幻化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巨画,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借对小屋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这样,学生在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的同时,增强了审美兴趣。

四、相信学生,尊重个性审美倾向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在实践着审美活动,他们在自觉地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自觉地探求生活美、人生美,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就是审美家族的新型人才。教师有必要考虑并肯定他们的某些观点,要相信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审美倾向。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例如指导鉴赏《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让学生讨论:“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美,还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美?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美,有的则认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美,而且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最后我给大家总结:“二者都很美,但有双臂的维纳斯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她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的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都很美。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经过交流,学生们认为没有强迫接受某种观点之感,思维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因而愿意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使审美能力进一步加强。

总而言之,美育的突出特点是能给人带来愉快,带来美的享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热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