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于晓雷赵淑珍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于晓雷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赵淑珍

课标要求及分析: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内容是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前提条件是通过实验,学习水平是认识。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中,学生已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继续学习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在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物理有着保持着较高的热情,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学生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且在本节课有很多的观察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劣势: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的认识还很肤浅,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还较差。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标“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对教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依据课标“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要求,及“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的认识还很肤浅,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还较差。”这一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组织、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初步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和有趣,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流程:

(一)预习交流:(预设时间2分钟)

请同学们分享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1、什么是声源?

2、什么样的物体可以是声源?

【点评:通过预习交流环节,使学生知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二)问题导学:(预设时间12分钟)

1、多媒体播放经典电影《声梦奇缘》片头,让学生与电影主人公一起感受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神奇而美妙的,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

(1)把一只钢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钢尺的伸出端,使钢尺发出声音。

(2)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3)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发出声音。

(4)在音叉旁边悬挂一个乒乓球,敲击音叉发出声音。

2、通过观察(1)(2)(4)两个小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小实验(3)中我们的手感受到了什么?

3、在实验(4)中,音叉的微小振动不易于观察,所以将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大幅度的跳动,此实验应用了哪种实验方法?

【点评:通过聆听经典电影《声梦奇缘》片头,使学生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和有趣,由教师引导引入新课。通过观察四个小实验,直观的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有效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实验(4)中,渗透了初中阶段重点的物理实验方法“转换法”,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奠定的基础。】

4、既然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1)敲鼓的声音。

(2)吹笛子的声音。

(3)弹吉他的声音。

(4)人说话的声音。

【点评:通过代表性的习题的讲解,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使学生知道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发声原理,以及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这一常识。

(三)质疑达标:(预设时间12分钟)

1、通过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人们听到的声音往往与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播放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1)随着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听到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2)玻璃罩内能否达到绝对的真空状态?这个实验利用了那种实验方法?

2、通过实验发现正是我们平时并不留意而且看不不到的空气传播了声音。那么思考一下除了气体之外,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1)用手敲桌子,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见声音,说明桌子也就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怕把水中的鱼儿吓跑,说明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4、在月球上,航天员在能否直接交谈?

【点评:多媒体播放“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本趣味性较大,学生观察的很认真,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理想实验法”的概念。完成了“学生能够认识声的传播条件”。并突破了难点。】

(四)互动提升:(预设时间8分钟)

1、当要下雷阵雨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听到雷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9页声速的相关内容,了解声速的概念。

(2)请同学们观察教材30页的表格,分析总结声速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具体的规律是什么?

(3)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

【点评: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光速比声速快,同时也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观察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得出声速的大小和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以及具体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关于声音的传播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如果学生们在空旷的楼道,或者是山谷中,大喊一声,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1)如果离墙壁很近喊一声,能听到回声么?说明了什么?

(2)人耳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时间差是多少?

(3)若人耳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那回声的功能是什么?

【点评: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从而引出“回声”的概念。】

(五)总结归纳:(预设时间2分钟)

师生结合板书和课件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脉络,通过今天得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1)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2)声速大小:固体>液体>气体。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空气的声速是340m/s。

【点评:通过师生互动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清楚的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脉络,重、难点突出。】

布置作业:完成本节课对应练习册练习题,预习声音的三大特性以及其影响因素。

总体点评: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例如钢尺、橡皮筋等,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从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原来的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对于不易于当堂课演示的实验,例如“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采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能快速的得出正确的结论,且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渗透物理实验方法,例如“转换法”和“理想实验法”,为今后的物理实验的学习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