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张明甫

张明甫

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采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为18.7%,治疗后12个月发生率为40%,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

【中图分类号】R630.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1-081-0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门脉高压引起的非炎症性胃黏膜病变,也是门脉高压仅次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外的另一重要出血因素[1]。近年来发现通过内镜注射硬化剂(EVS)能有效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硬化剂治疗可能影响门脉高压性胃病。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通过对80例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的8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范围为42-69岁,平均年龄为(52.5±5.1)岁。经肝功能、B超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其中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有4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出血有15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61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对比采用硬化剂治疗前后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1.2方法

①内镜下观察胃粘膜变化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选定注射点和方法,有条件者最好用带气囊的前视胃镜。

②注射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法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可直接将1%乙氧硬化醇注入曲张静脉内或曲张静脉的周围粘膜内,每根静脉内注射量约为3-5ml,粘膜内注射量每点不超过1ml,一般选取3-4个静脉曲张点在不同平面注射,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20-40ml,注射完毕后留针2-4s后方可拔针,7-10d可重复注射一次,一般经过4-6次注射后直到曲张静脉消失为止。

1.3观察指标

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记录胃粘膜变化及食管静脉的改变,观察有无门脉高压性胃病(PHG)。PHG诊断依据分为轻度和重度,内镜下见胃粘膜呈现猩红热样疹或淡红色细斑点即为轻度;见胃粘膜上散在樱桃红斑点和(或)瘀斑、糜烂和自发性出血即为重度。病检示血管的变化较炎症的程度显著,胃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不规则、管壁局灶性增厚,胃粘膜可伴有慢性胃炎症细胞浸润等变化[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硬化剂治疗后6个月有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治疗12个月后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有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的有1例。5例死亡患者中治疗前2例发生PHG,治疗后12个月PHG发生率为40%(30/75)较治疗前18.7%(15/80)发生率增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黏膜下深静脉曲张破裂或深静脉直接沟通的浅表静脉丛破裂出血,来势凶猛,危险性大,若不积极采取措施,患者往往在短期内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是晚期肝硬变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因注射硬化剂的应用,90%以上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从而降低该病死亡率。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EVS)原理是注入硬化剂后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促使局部组织坏死,并在治疗3-4周后形成纤维化,导致血管闭塞,达到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和预防出血的目的[3]。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病机制与胃粘膜防御机制受损、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炎症递质及微生物等因素有关。目前认为,门静脉高压是产生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主要条件,随着门静脉压力的升高,内脏血管可发生病历改变,如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胃冠状静脉和脾静脉均存在动脉化构形改建,在原有静脉扩张淤血基础上,加快血液流速,导致胃静脉系统呈现低灌注压、高血容量,从而出现胃黏膜缺氧。同时可见胃浆膜外的曲张血管与胃壁特有的血管结构(即穿壁静脉)连接,促使反常血流进入胃壁的黏膜下层,形成静脉曲张,胃壁淤血加剧,发生糜烂坏死。相关文献报道门静脉高压导致胃粘膜病变达5%-98%,平均为54%,其中轻型PHG占65%-90%。反复给予硬化剂治疗后确实能促使食管曲张静脉消失,关闭门静脉经食管静脉至奇静脉的侧支循环,门静脉压力升高,阻碍近段胃静脉血流中80%的胃粘膜血流,淤血加重,促使增多或扩张胃粘膜与粘膜下毛细血管网,动静脉短路开放,导致导致胃粘膜病变发生或加重。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硬化剂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共5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在治疗前发生PHG。通过硬化剂治疗前后对PHG的影响比较发现治疗后12个月PHG发生率为40%(30/75)较治疗前18.7%(15/80)发生率增高,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但也从研究中证实EVS治疗能明显增加或加重PHG。为避免EVS治疗导致PHG的发生,采用EVS治疗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生长抑制素等),并加用胃粘膜保护剂及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可预防和缓解PHG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中专.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07:946-947.

[2]王燕灵.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进展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608-609.

[3]王正江.内镜下套扎及硬化治疗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