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任素艳

任素艳(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探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推广。选择自愿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依托咪酯组)30例,B组(丙泊酚组)30例,术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除外。其中:A组依托咪酯0.2mg/kg,B组丙泊酚2.0mg/kg,两组均复合使用舒芬太尼0.05∪g/kg。术间血压下降于可承受范围内,常规面罩吸氧(氧流量2-3L/min),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和离院时间。组间比较,术中血压、心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术中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引起肌颤[1]、呕吐、离院时间延长等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时,均具有可行性,但本研究证实:依托咪酯组肌颤、呕吐、离院时间延长等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故认为丙泊酚优于依托咪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依托咪酯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22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人工流产手术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临床麻醉医生开始并且越来越多的成为手术的参与者,为患者和手术医生创造安全、舒适、无痛的手术条件。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因其安全性大,成为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两种静脉全麻药。依托咪酯是咪唑类衍生物,安全界限大,起效、代谢清除均较快,对循环抑制轻微是其突出的优点。丙泊酚是一种新的快效、短效静脉全麻药,起效快、诱导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且苏醒快而完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2]。因此,本研究为对比观察两种麻醉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推广。

1一般资料

择期、无药物过敏史和器质性疾病史、自愿终止妊娠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依托咪酯组)30例,B组(丙泊酚组)30例,患者ASAⅠ-Ⅱ级,两组间无年龄差异。

2方法

手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均无异常,禁食水6小时。术前常规准备急救药品、氧气、监测设备和麻醉机。患者入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并记录,开放上肢静脉通道,A组(依托咪酯0、2mg/kg+舒芬太尼0、05∪g/kg),B组(丙泊酚2、0mg/kg+舒芬太尼0、05∪g/kg),两组均于舒芬太尼0、05∪g/kg静脉注入30秒后快速注入静脉麻醉药预计量的一半,根据反应继续注入余下药量,待患者意识消失即行手术,术中患者头部略向后仰并偏向一侧,术程常规行面罩吸氧(氧流量2-3L/min),如有体动,追加初药量的1/3-1/2,记录入室、意识消失、手术开始1、2、3、4分钟等六个时间段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肌颤、恶心呕吐)及离院时间。

3数据资料

见表1,表2。

4结果

两组病例均能安静舒适、迅速完成手术,但组间对比发现:依托咪酯组的生命体征差异变化较丙泊酚组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生命体征的差异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极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间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变化

(P<0.05)

5讨论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因起效、清除迅速,约一次臂-脑循环时间内迅速入睡,诱导平稳舒适,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而成为临床麻醉医生首选的静脉麻醉药。但其不具有镇痛作用,故需附用阿片制剂,同时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弱睡眠开始时常伴有的兴奋现象。研究中依托咪酯麻醉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变化,对呼吸系统亦无明显影响,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现在改用丙二醇做溶媒有关,肌阵挛的发生原因难以解释,可能与中枢作用有关,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发生,但本研究发生率仍高达30%左右,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也因此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离院时间。丙泊酚组对循环、呼吸系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不需要处理,恶心呕吐偶有发生,可能与术前应用阿片类药物有关,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溶液中含8%乙醇有关,对此可于同一静脉先注射利多卡因0.5-1mg/kg,或将利多卡因0.5-1mg/kg混于舒芬太尼一并注入,可有效预防疼痛。

综上所述,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时,均具有可行性,但基于依托咪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人认为丙泊酚更优于依托咪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时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又春,滕宝润,盛卓人.依托咪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4,15:274—276.

[2]刘俊杰,赵俊.静脉全身麻醉药现代麻醉学第二版1996,2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