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燕子山景区的游憩空间营建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广西桂林燕子山景区的游憩空间营建方法探讨

刘宇楠

同济大学201803

摘要:近年来,跟着游览消耗需求的转变,旅客对山地景区的游憩体例也在发生转变,传统的游步道+缆车的定向、定线、按时序的参观游,已与旅客“寻求本性、自由放置路线、探奇天然”的需求生理不相匹配。燕子山,位于广西桂林恭城县,地处广西和湖南两省交界处,是桂林地区少有的高山草原与喀斯特地貌兼具的山地资源。燕子山景区规划面积大72平方公里,南部为银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为高山风车电厂,山中错落布局沙地原野、瀑布丛、灌木林等,盘山公路近10公里。多年来,燕子山始终保持着原始未开发的状态,直到桂林-广州的高铁开通,燕子山成为两广游客出游2-3小时即可抵达的旅游地。燕子山作为一个地质类型多样、形态相对于庞大、体量较大的景区,怎样有效地串连山地景区的功效组团,操纵山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元素打造精美的游憩空间,将很大水平的影响到旅客体验与山地景区的游览吸引力。燕子山景区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次主入口,如何在大尺度空间实现景观游览的差异,如何形成立体交通的组织”这三个问题。诚然,这三个问题也是我国当前众多山岳景区营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规划设计从市场需求角度重新审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游览时序组织动线次序,以景观层次影响交通方式,以微体验引导景观营造”等手段,完成了燕子山景区的游憩空间营建任务。

关键词:景观设计;游憩空间营建;立体交通

一、燕子山景区游憩空间设计难点

难点1:主次出入口设置

燕子山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山下村落是传统的上山入口选择。然而,西侧的传统入口距离景区主游览区域较远,且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拓宽涉及到的村落改建工程量大。东侧和南侧由于地势的原因,无法满足作为主入口的设置选择。如何设置出入口和交通动线组织,是游憩空间规划面对的首要问题。

难点2:大尺度空间的景观游览差异

燕子山区域的生态景观差异不大,除了高山草原地块的景观具有区域独特性,山中、山下数十平方公里均为沟谷林地。山势起伏较大,视野范围所涉及的景观却十分类似,且由于保护区的整体开发限制,不宜对生态景观进行过多改造。如何构建景观的差异性体验,是一个较为难突破的瓶颈。

难点3:立体游憩空间的交通组织

燕子山规划面积大,虽分为五个景群,但景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十分不便利,山路通行难度大,距离远,景群之间尚无通车能力。一方面,山下、山中、山上的空间类型差异大,游览方式的衔接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未来建设景区电瓶车道的工程量较大,需要结合地形与项目设置,解决大尺度空间的交通组织问题。

二、燕子山游憩空间营建方式

营建方式1:有效选择出入口和交通动线

景区道路依托山地自然地形以及现有乡村道路建设,景区入口根据不同客群以及不同区域旅游项目设置,选取靠近城镇,便于依托高速以吸引近中程市场自驾游客,同时也易于打造“快旅漫游”的游憩方式。

区域内以“主线串联”的方式实现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将山下空间与山上空间联通,并在山中打造多个特色游憩节点以保持游客的兴奋度。组团内部的交通组织方式,则根据地形和风貌的差异,各有不同。在谷地沿主环呈带状,山脚及山地形成环状交通组织模式。

基地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省道201及县道160。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与停车要求等因素,设置三个出入口,均位于基地西侧,其中出入口一与县道160相连。未来,随着过山隧道的开通,南侧出入口将成为景区的主要出入口。

营建方式2:以功能策略引导空间组织,建立立体游憩方式

结合燕子山的立体多样化的空间特征,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功能策略:山上游,山下住。

所谓山下游,山上住,就是把山下作为旅游服务的基营,提供住宿、餐椅、综合服务的空间,山上则作为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的场所。山上、山下空间的联动,主要依托交通路径串联。上山沿途根据地理特征打造有层次的景观风貌,并提供立体式的多种交通方式。

在功能策略的基础上,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空间策略:立体交通,点轴渐进。

结合燕子山地貌空间的类型以及视觉空间特点,设置了集游步道、车行道(包括电瓶车和小火车)和索道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方式。游步道穿越的地貌空间类型最多,空间类型丰富,视觉感知方式多样,步道路径能够完整全面的感知山地风景区的地貌空间景象;车行道能够快速方便的连接各个组团,节省交通时间,同时小火车对儿童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索道能够突破地形地貌的空间限制,串联目的地,并且能提供较独特的观赏视角。

连通东西向谷地交通,与山顶核心景观相接,峰谷联动,先期引爆项目。强化东西向旅游线路,串接南北向节点,加强南北互动。环路优化,项目整体协调发展。多种立体交通的营建,串联了山上山下的空间,同时也盘活了山中的游憩空间,使山地景区的各个区块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营建方式3: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游憩方式“微体验”

山上:强化主题,塑造燕子山景区的引客特色。

燕子山天仙生态草原拥有大面积山地原生态草甸草原,一方面释放草原景观吸引力,将游憩资源的可游玩最大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立体游憩方式的应用,置入多种旅游新业态项目,创造美好旅游体验。以观光、运动为项目设计核心,通过恭城瑶族文化历史符号植入、玩酷极限运动概念运用,打造面向家庭、自驾、高端等专项客群的南方稀有天仙草原品质景区。

山下:引水造湖,重构山水隐逸的休闲空间。

山下从三个方面开展游憩空间的营建。依托山下的乡村资源,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度假村。以游憩景观设计引导,营建原乡生活情境。第一,燕子山有山无湖,流经的溪水难以存留。因此,在地势较为低洼的村落引水造湖,丰富水景。第二,通过导入特色酒店业态,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娱乐服务组团,令游客畅享度假好时光。第三,在景区入口处,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交通换乘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小镇,服务出入景区的游客。

山中:设置集散中转地,拓展秘境探奇的游憩空间。

利用山中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主体功能的游览体验区。同时在山中的景区内部交通中转地,建设一处特色服务小镇,解决游客餐饮、住宿、娱乐等休闲度假需求,成为景区内休闲服务基营项目,与其他项目一起构成景区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功能中心。

同时,在小瀑布群景观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置秘境探奇类型的旅游项目“瀑布林”,以本地神婆文化为元素,将生态景观赋予传奇内涵,通过三条特色游步道抵达山中制高点—蜜蜂顶,形成完成的山中探奇游憩体验序列。

三、结语

燕子山景区历时5年时间,终于在2018年迎客开业。作为中国众多山地形景区营建的缩影,燕子山景区在思考游憩组织、协调空间关系、营造体验氛围等方面,即站在了众多“前辈”的肩膀上,又有一定创新的“匠韵”。未来,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化发展,景区的迭代更新势必迎来更大的需求,如何因地制宜、结合体验需求进行游憩空间的营建,将是学界和行业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4).

[2]孟世良.高黎贡山惠坡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与体验设计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4).

[3]谢维力.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夷陵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升级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