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

/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进展

孙鹏飞1高宁1邢宗杰2

孙鹏飞1高宁1邢宗杰2

1.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264500;2.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疾病,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在我国的患病率为7.73%。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中的常见证型,是某些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1]。据统计,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证约占87.33%。因此,该证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高血压病证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1证的客观化研究

1.1分子机理的研究

1.1.1肾素(PRA)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ALD)系统(RAAs)

RAAS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血管紧张素等体液因子经肾脏对体液容量和血管总外周阻力进行调节,从而调节血压。李泓等[2]对197名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中肝阳上亢型患者血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II高于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鄢东红、辛效毅等[3,4]分别应用放免法检测高血压病组与正常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II,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由此,他们认为AngⅡ升高可作为肝阳上亢证的物质基础。

1.1.2基因组学

金益强等[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测定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肾上腺组织TH(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质及mRNA(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认为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具有TH基因显著扩增、TH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强、TH微卫星D11S4046中A1型明显增高、肾上腺组织TH蛋白质及mRNA表达增强的特点。提示TH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分子机理。

1.1.3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源于代谢组,是一种新兴的研究生物体系中代谢物组的技术和方法。王广基等[6]以GC/MS和GC—TOF/MS的代谢组学研究为技术平台,通过对高血压病人(包括肝火亢盛、痰湿雍盛及阴虚阳亢三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健康人与高血压病人的血清代谢谱有明显差异,经PCA和PLS-2DA分析能够明显区分开,运用PCA和马氏距离法(MD),可发现肝火亢盛病人与阴虚阳亢病人代谢组差异最大。

1.2临床症状

1.2.1与面部温度的关系

有人对中医八纲辨证的理论进行了延伸。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测定了阳虚型和阳亢型EH患者面部的温度,结果发现阳亢型患者的面部平均温度明显高于阳虚型,前者小冷斑的出现率高于后者,冠状大冷斑的出现率低于后者。表明不同的面部热像图可为高血压病的辨证提供客观指标。

1.3实验室检查

1.3.1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观察肝阳亢和肝肾阴虚EH患者的动态血压,表明肝阳上亢组血压呈杓形改变,肝肾阴虚组呈非杓形改变,夜间收缩压肝肾阴虚组显著高于肝阳亢组。研究发现,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按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至阴阳两虚型逐渐增大,组间差异显著。

1.3.2胰岛素抵抗

有专家证实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从而提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1.3.3血液流变学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低于痰湿壅盛组,专家认为高血压病的全血比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均较高于正常组,但各证型值之间除肝肾阴虚组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高于其他证型外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能作为高血压病客观辨证的依据。

2中医治疗

2.1中医药疗法

专家认为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热活血药物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从药物、治法角度说明了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的关系。还有专家采用平肝为君,泻肝为佐,疏肝为使组成的基本方治疗肝阳上亢证与阴虚阳亢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用平肝活络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所选病例都符合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辨证标准,方药组成为:钩藤、菊花、夏枯草、杜仲、地龙、川芎、牛膝、红花,随症加减,降压和症状疗效显著。提示平肝活络法对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具有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2.2针灸疗法

临床工作中,有方法以百会、风池、内关、三阴交为主穴,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肝俞、肾俞。采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34例,结果提示针刺和耳尖放血对肝阳上亢证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高血压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首先是要继续解决辩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利用中药副作用不明显的优势,在加强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汤药有效成分、药效、药理机制研究的同时,也要进行剂型改革,研制降压重复性较好,又能体现中医多靶点调整特点的新成药,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病中医药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虹,王树槐,王晓玲,等.肝阳上亢证植物神经功能及其递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3,(3):3.

[2]李泓.卜秦利.胡蕴.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及血浆L-钠索水平与辨证分型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ll(5):271.

[3]鄢东红,金益强,李学文,等.高血压病同病异证血浆血管紧张索Ⅱ含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8,8(II):37.

[4]辛效毅,张询邦,周铭心.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ET、AⅡ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123.

[5]金益强,胡随瑜,鄢东红,等.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分子机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87-90

[6]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等.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中国天然药物,2008,6(2):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