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蜀道难

耿千蕙

耿千蕙(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山东青岛266000)

1.教材依据

《蜀道难》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必读文本。第三单元题目为“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一首。因此学习本诗不仅要品味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语言,更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并期待有所发现、创新。

2.设计思想

按照“诗歌四步诵读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力求以声求意,以声传情,以声求悟。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3.1.1了解《蜀道难》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生命运关照内涵。

3.1.2掌握《蜀道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2过程与方法。

3.2.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3.2.2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人生?挫折”设计情境对话,启发学生对人生命运进行深入思考。

4.教学重点

4.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中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2学习想象、夸张、衬托等艺术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教学难点

5.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中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6.教具准备:多媒体

7.教学过程

7.1导入。

7.1.1创设情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诗人灿若群星。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纷呈,诗人众多。请大家看一幅画像,(课件展示李白画像)有一副对联这样描述他“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7.1.2积累文学常识;①请学生介绍一下有关李白的,并记下重要的文学常识,作为积累。②介绍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与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拜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课件展示)李白的诗名由此惊动文坛,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7.2解题。

①关键字——“难”;②质疑:蜀道究竟难在何处?

7.3诵读。

7.3.1初读,读准字音;①教师范读,(或听音像资料)要求学生拿出笔来,标注生字。②听读后,请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音,教师解疑,并请学生念念重要的生字。

7.3.2再读,读懂句意;①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放声朗读一遍全诗,疏通文意。②朗读后,请学生提出有质疑的词、诗句,师生共同研究解析。

7.3.3三读,读出感情;①两次诵读后,请学生说说诗歌的感情基调,即豪放、雄健。②请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句,读出豪放之感,感受诗情。③教师指导朗诵技巧。《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一般是七言古诗,而李白推陈出新,加入三言、四言、五言、九言各种句法,形成杂言体,极为奔放,读他的诗要跟随李白豪放的情感和参差的句法,一气贯注。例如开篇七个字,用了五个语气词,前三个感叹词叠用,要读得有气势,高亢一些。教师可范读,学生再读。④泉有泉眼,诗有诗眼,本诗主旨句出现三次,反复咏叹。每一次出现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前面后面总是跟着一个提示内容的诗句,请学生找出三次咏叹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师生明确:由学生朗诵相关诗句,师生共同研析诗句的写作角度、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师指导鉴赏技巧。诗歌有音韵美,长篇古诗换韵的地方往往是情感发生变化的地方。寻找韵脚的变化,体味诗人变化的情感。例如开篇到“然后天梯相勾连”,娓娓道来蜀道开辟的过程。⑤小结:三次感叹蜀道难于上青天,蕴含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叹山势高危,开辟艰难;第二次叹山势险峻,行路艰辛;第三次叹祸患惨绝,规劝早日还家。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描绘了蜀道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7.3.4再读,读有心得;①要求齐读全诗,读出感情,读有心得。②教师引导。“诗言志”,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认为李白写此诗“自为蜀咏”“别无寓意”,然而对诗歌的理解向来是见仁见智的。要想理解诗意,就需知人论世。年轻时的李白就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当他的诗名越来越大,唐玄宗下召征聘为翰林学士。天宝初年,42岁年逾不惑的李白昂首挺胸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进皇宫,却发现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陪皇帝寻欢作乐,粉饰太平。他郁郁不得志,于是放浪形骸,羞辱权贵,天宝三年被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心得,不求一致,不拘一格,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也可以说出个人的见解。④联系实事,课堂生发。

《蜀道难》表面写蜀道艰难,实际写人生旅程的艰难。尽管李白感叹蜀道难行,但他却能走出蜀地,游历大好河山;尽管他政治理想破灭,但他却呐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蜀道再难,我们在那里盖起高楼大厦。(课件展示图片)不幸今年蜀地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震塌了建筑,却压不垮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灾难来临,却难不倒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我们有信心,有力量,战胜灾难,在艰难的蜀道上重建家园,而且会建得更加美好!处于青春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生之路?就像李白《行路难》中写的那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生齐读全诗,体味李白的人生感悟。

7.3.4布置作业;①随笔:要求选取诗歌某一方面,如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诵读技巧等,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②背诵全诗。

7.3.5板书

8.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教学首要的是诵读,诵读是感知、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节课,在诵读这一点上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反复诵读了文本。

首先,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受了《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并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鉴赏了想象和夸张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其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语气的变化,从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学生的读来挖掘诗歌内涵,来领悟诗人情感,教师不作直接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读-感受-生疑-思考-再读-再品味-再思考-顿悟。总之,我把这节课的着眼点放在“读”上,解决一切问题的门路也在“读”上。诵读-感受-理解-积累是本节课的基本思路。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做了淡化的处理。我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蜀道的艰辛,而是让学生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去塑造一个世界,比通过文字描绘一个世界更有魅力。这样做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诵读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内涵美。

在课堂生发环节,汶川地震事件要不要讲,怎样讲曾是我备课时反复思考的问题。联系时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语文课德育教育的体现。抓住这一契机,围绕“人生?挫折”设计情境对话,用来启发学生对人生命运进行深入思考。

课后反思一下,也有遗憾,对诗歌内容处理有点简单化,没能精雕细刻,让学生反复品读、揣摩,有点蜻蜓点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