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曲剧“王派”艺术学习与继承的感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对曲剧“王派”艺术学习与继承的感受

李卫红

李卫红

(河南省曲剧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河南曲剧搬上舞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在几代曲剧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曲剧表演艺术家,并且排练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剧目。2006年文化部将河南曲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元月,创立了河南曲剧“王派”艺术的曲剧大家、我的恩师王秀玲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曲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揭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况空前,让人为之振撼。

我的恩师王秀玲是曲剧第一代登上舞台的女演员。半个多世纪以来,王老师在百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剧目中创造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少女、少妇形象。王老师扮相娟秀娇美,楚楚动人;唱腔婉转柔和,甜美清脆;表演细腻传神,妩媚多姿。可以说是唱、念、做、舞俱佳,其“美、魅、娇、脆”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令人神往,让人陶醉。王派艺术通过自己美轮美奂的表演特点,向人间传播着真、善、美。如曲剧“王派”艺术代表作古装剧《风雪配》、《红楼梦》、《花庭会》、《送京娘》以及现代戏《掩护》、《游乡》等一系列剧目和唱段久演不衰,百听不厌。王秀玲老师带着“曲子戏”从村野草台走进了省城,走进了首都中南海,使河南曲剧唱红了中原,唱响了大江南北。《游乡》、《风雪配》均被拍摄成戏曲电影艺术片,成为广大曲剧观众喜闻乐见的名品佳作。

我做为曲剧“王派”艺术的继承者,无时不为曲剧王派艺术的质朴而婉约,清纯而华丽的艺术风格所感动和骄傲。同时也对曲剧最高目标的追求与努力平添了信心和力量。

我们知道,戏曲的传统是通过艺术家本身的言传身教传承,老师健在,传统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流失是很难用言语描述的。我做为“王派”弟子,近年来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如何尽快把完整的曲剧“王派”代表作一一继承、排演下来,是我们作为“王派”弟子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掩护》就成了老师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剧目。

《掩护》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渔家父女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地掩护和救助八路军伤病员并与日本鬼子展开斗争的故事。在剧中“春兰”这个角色的身份是一个纯朴善良的渔家少女形象。一天,父女俩在漳河夜雾迷茫之中捕鱼。先是“春兰”与父亲在河面挥桨划船的舞蹈,有忽高忽低的快“慢台步”和“冲浪步”,有上下交错起伏的“船步”,有掩耳细听的倒“卧鱼”,还有撒网捕鱼的“横蹉步”、“云步”等等动作。在传授这段表演的过程中,王秀玲老师特意强调,首先要有环境感,夜间弥雾要有分辨力,行船是在碉堡暗哨下,船桨的灵活运用要让观众感受到浪花飞溅的水气和小船起伏的颠簸感,也让人体验到战争环境中特有的警觉和艰辛。在“春兰”和父亲撒网捕鱼时,有一个“抓鱼”的动作。这段表演是“王派”艺术的精典之作,被圈内人士传为佳话。因为“抓鱼”的表演非常传神,因而学起来让我感到异常吃力,但也非常难忘。

这段“抓鱼”的表演动作在曲胡和古筝的颤音、滑音的伴奏下,“春兰父”抖网让捕获的鱼儿跳出,“春兰”先双手交替拍鱼,然后一手掐鱼腮,一手托鱼身,用戏曲的程式“颤指”不停颤抖,再突然向爹爹猛然抖动,似鱼尾朴椤、泥水四溅在脸上的那种灵动,又忙怜悯地将小鱼轻轻放入河中……这一系列细致、传神的表演让人观后赞不绝口。

我的老师在亲授这段表演时强调,这一组抓鱼的动作是虚拟的,要表现出灵活的双手和全神贯注的神态,鱼儿大小的分辨和活灵活现的表演状态,使观者不但感受到鱼儿的跃动、挣扎和滑溜,体味到鱼儿溅起水里的清凉、湿润,更要体现到一个天真、活泼、调皮的美丽少女于苦难中的欢乐。

这也正是王派艺术以最简约的表演手法创造了最有意境的表演程式和典范,使我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真实与虚拟的双重美感。这段曲剧“王派”艺术的表演美在鲜活,美在天然,美在清纯。

按行当来说,王秀玲老师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绝大部分是少女。不管《掩护》中的“春兰”,还是古装戏《风雪配》中的“高秋芳”,都是“王派”舞台艺术的经典少女形象。在这些剧目中,王秀玲老师把曲剧的唱、做、念、舞表现的细腻传神,妩媚多姿,使曲剧旦角艺术的表演手段与语汇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发挥到了极致。

《风雪配》是根据“醒世恒言”中《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改编而成的。也是根据王老师的表演特长量身定做的一出戏。剧中的“高秋芳”是一位深受爹娘呵护、哥嫂关爱、无忧无虑、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王秀玲老师在传授该剧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体验与理解,真正做到心里有事,眼中有物,腔随情走,情由心生。人物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人物情感的表达,都要深深地根植于人物的心中。其表演特点就是要抓住花旦的美、魅、娇、脆的表演特点。要形神兼备,内蕴丰富,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高秋芳”的娇柔文雅和纯真可爱。

但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哪!剧中“装箱”这场戏可以说是曲剧闺门旦、花旦的精彩表演片段。老师起身示范,只见她一边将银灯点亮,一边搬过针线箩筐,抽丝线,咬线头,拔针,穿线,挽线头,扎鞋帮等一连串极其家常生活的针线功动作,麻利熟练地身段和音乐丝丝入扣,让我眼花缭乱,不自觉地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进入了剧情,并一招一式跟随老师比划起来。因为是用真实的银针,我一不小心竟让针扎了手。接着,兴奋时大辩盘起快步圆场。伴着剧中人物“高秋芳”焚香拜上苍的美好心境,随着曲胡的跳滑音左右轻摆的腰肢,姑嫂嬉闹时的手势,眼神的俏丽,嫂嫂嘱咐“为妇之道”时想听又佯装不爱听的喜悦和害臊,把美丽、单纯少女的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装箱”时,“高秋芳”的大小云手、跳步耍辫子,花旦台步中的紧步、缓步、蹉步、云步等一系列活泼质朴的程式化动作,使我真切感受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娇美少女对美好婚姻的憧憬、急于出嫁的复杂心理变化。这也让我逐渐掌握了曲剧“王派”艺术清纯华丽、秀雅俊俏之美的表演内涵。

《风雪配》之“洞房”一场戏则具有一种喜剧色彩。新婚之夜,被蒙在鼓里的“高秋芳”见新郎独自伏案,酣睡不醒,担心新郎衣单受寒。于是,王老师在舞台上就设计了“三拉新郎”的系列表演动作。先是运用了花旦台步“扭”小步,再表现出欲去又不好意思的羞怯状。紧接一甩手绢快速移步到桌前,慢慢手扶桌子,见新郎抬头相看又掩面而羞;再轻抬眼睛却见人未醒,又试探着挪到桌前,轻轻三摇到重摇,见新郎稍动而急速离去的台步,随着曲胡的滑音使“高秋芳”掩面而羞,表现出了少女在洞房中的清纯、羞涩和甜蜜;接着轻抬眼睑,偷偷望去,看新郎官依然没动静,无奈只好坐一旁守望着熟睡的新郎。在这里,王老师一再强调要表现出少女的乖巧和真切。第二次听到风声呼叫,又恐大雪天冻坏了新郎,就强忍羞怯,慢慢把一个“醉李白”扶上牙床。由于心情急切,从开始的快台步行至桌前猛然停下,转变为左右压动的“鸭子步”。这个变化是王秀玲老师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所独创的动作。这是“高秋芳”这个人物纯真、质朴的自然流露,在后来又听到风声拍窗时,再也顾不得羞涩,果断地牵起新郎衣袖,蹉步时快中有慢,稳中有情,因而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几年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曲剧“王派”艺术的博大精深。从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我认识到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表演。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会为河南曲剧的繁荣,为曲剧“王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尽我最大的努力,并坚定的朝着这条路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