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马应玉

马应玉(沈阳市胸科医院110044)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29-02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75例粘连性肠梗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插管深度分别为18-23cm和7-10cm。结果两组在改善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提高插管深度是提高食醋灌肠法治疗肝昏迷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灌肠肠梗阻插管深度疗效

粘连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发病后不但在肠管形态上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并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包括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灌肠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我科采用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疗法,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我院普科粘连性肠梗阻住院患者75例。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18-52岁,病程1-9天。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留置胃管,经胃管注入豆油100毫升,4小时后观察。两组均取左侧卧位,右膝屈曲,臀部靠近床沿,轻轻分开臀部,显露肛门。挂灌肠液于输液架上,按静脉输液法排尽空气,润滑肛管的前端,排尽管内空气,然后轻轻插入所需管长,观察组插管深度为18-23cm;对照组插管深度为7-10cm。再打开输液管调节器滴入灌肠液750毫升。

1.3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灌肠后排出大便和灌肠液,腹胀症状和体征减轻或完全消失;②有效:灌肠后排出大便和灌肠液,腹胀症状和体征减轻;③无效:未排出大便和灌肠液,腹胀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种不同插管深度的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两种不同插管深度的灌肠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例(%)]

3、讨论

在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几十年,肠梗阻的病因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粘连性肠梗阻已经成为引起肠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占肠梗阻的30%-63%[2],其次为肿瘤和疝引起的肠梗阻。因此促使我们提高对肠粘连引起的急性肠梗阻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及何时手术探查常常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进行手术治疗来解除梗阻。但是手术本身不能消除粘连,术后必然会形成新的粘连,导致再次复发梗阻的机率高。根据文献报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绞窄的比例约为10%,手术在入院24h以内和24h以后实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对于早期、单纯性肠梗阻,可首选保守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完善各种检查,纠正水电酸碱平衡紊乱[3]。近年来,随着肠梗阻导管的出现及使用,外科医生已逐渐摸索出一定的应用肠梗阻导管来治疗肠梗阻的经验,其中最多的是应用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而对于肿瘤、内疝、肠套叠等引起的肠梗阻,仍必须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纯性小肠梗阻手术率较高的现状,能够使大部分单纯性小肠梗阻在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情况下得到缓解以至治愈[4]。对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在排除肿瘤、内疝、肠套叠等原因后,通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可以使部分肠梗阻患者治愈或者好转。灌肠能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粪便及产气菌群在肠道的积聚时间,同时能润滑肠道,能有效的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正常情况下,肛门内外括约肌处于相互协调状态,从而允许气体排出,防止大便及液体溢出。在生理状态下,除排便前和排便时,直肠总是空的。只有当粪便和液体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时,刺激了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传入到大脑皮层的排便中枢,排便反射才会出现。灌肠液直接由肛门经直肠灌入,当直肠壁受到粪便或灌肠液刺激后,很容易发生冲动引起强烈的排便反射。

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将肛管插入7~10cm长,插入过程中肛管易碰及肠壁,引起患者疼痛不适[5],并可导致肛管扭曲,或被粪便阻塞使灌肠液流入不畅,灌肠液积聚在直肠内,易引起排便反射,使肛门括约肌松弛,灌肠液自肛门外溢,无法充分软化粪便,排气、排便效果较差,保留时间短,不得不终止灌肠液的灌入,灌入液体量较少,个别患者灌肠后未排便,无任何效果,甚至灌肠液也没有排除被吸收,反而加重了腹胀,患者也不能接受。改进方法使肛管插入长度达18~23cm,肛管头端到达乙状结肠,将灌肠液直接灌注到乙状结肠,此处距直肠排便感受器较远,不易引起便意[6]。

综合比较两种灌肠方法,我们发现,改良的灌肠法比传统的灌肠法更能有效促进胃肠术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且灌肠后的副作用与灌肠液的外流情况更少,总的来看,改良灌肠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7-107.

[2]梁国刚,毕伟,张盛林等.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附36例报告.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191-193

[3]王革飞,李幼生,粘连性肠梗阻病情的判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9):31-32.

[4]GowenGF.Longtubedecompressionissuccessfulin90%ofpatientswithadhesivesmallbowelobstruction[J].AmJSurg,2003,185(6):512-515.

[5]崔炎.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266.

[6]刘法兰,孙玉红.清洁灌肠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