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研究

李雪莉

(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湖北神农架4424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引导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44例患者,随机等发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在阻滞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镇痛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251-02

1.引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自19世纪80年代应用至今,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外科上肢及肩部的手术过程中。与全身麻醉法相比,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对患者全身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低、恢复快,术后仍可维持一定镇痛时间等诸多优点。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多采用解剖定位法,虽然应用效果较好,但效果容易受到麻醉人员操作水平和患者配合程度的影响[1],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次研究通过采用新型超声引导穿刺法来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2.材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144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50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7.27±2.48岁。采用随机等分的方法,将1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

2.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I~Ⅱ级;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各项检查均正常;所有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及严重的实质脏器功能性障碍;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以及传染性肝炎等情况;研究在患者及家长知情并同意基础上开展。

2.3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路,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监测。患者取仰卧位,面罩给氧。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健康侧,将行手术侧的颈部充分暴露,对患者肌间沟径路进行标记。

观察组患者应用iLOOK-25型超声对臂丛神经进行扫描定位,探头频率为5~10MHz,探头垂直于皮肤,收集臂丛神经最佳横断面声像图后。在超声探头外侧1cm处做穿刺点,应用1%利多卡因1ml做局麻处理,将20#穿刺针刺入斜角肌间隙,进针方向与超声探头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并根据超声图像调整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在到达鞘内适宜位置后,以臂丛神经为中心做扇形注射局麻药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标记锁骨中点后,在锁骨中点上方约1cm处做穿刺点,局麻后刺入穿刺针,根据患者肢体“异感”情况及回抽是否有血液和气体情况来确定阻滞点,随后注入局麻药物。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均采用地佐辛0.1mg/kg+盐酸罗哌卡因(0.375%)20ml混合麻醉液。

2.4观察指标

(1阻滞操作时间:由开始定位直至穿刺结束期间所用的时长,以min计。

(2)阻滞起效时间:自阻滞操作完成开始,采用针刺法对上臂多处神经点及神经分别区域进行痛觉测试,每隔2min测试1次,直至阻滞成功,记录操作完毕至完全阻滞所用时长。

(3)镇痛持续时间:自阻滞操作完毕至术后痛觉完全恢复所用时长。

(4)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对于阻滞麻醉操作的满意度情况,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患者数×100%。

2.5统计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者在阻滞操作时间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在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见表。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穿刺阻滞中,共计发生各类并发症8例,其中6例患者刺破血管,1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观察组72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刺破血管的情况,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39%。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将局麻药物注入到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局部组织的神经支配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效果[2],以完成上肢手术需求。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主要由能否精准定位神经来决定,即麻醉人员能否将适量的局麻药物准确注入到臂丛神经干周围。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时多采用解剖定位法,其阻滞效果容易受麻醉师操作水平、患者配合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阻滞效果并不稳定[3],且极易发生误伤血管、神经等情况。

上世纪80年代,超声辅助神经定位被首次用于神经阻滞中,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完善,尤其是高分辨率超声设备的应用,使得超声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类神经阻滞引导中。与传统的解剖定位相比,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声像的辅助下明确定位点,只需要一次进针即可完成穿刺,对于麻醉医师的操作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可明显缩短穿刺阻滞操作时长[4],无需根据患者反馈进行反复穿刺,使其操作更加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时由于超声可对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进行良好的显示,进而可随时根据药物扩散情况来调整进针位置,进而使局麻药物能够最大限度的包绕在臂丛神经周围,也有效避免了局麻药物扩散至非目标神经。

虽然超声定位的操作较为简便,但其要求麻醉医师要熟悉掌握超声横断面的解剖图像,同时具有良好的手眼协同能力,能够在进针时准确跟踪到针体运动[5],进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法与传统解剖定位阻滞法相比,其操作更加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增长,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进而更加受患者的欢迎,适宜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安,汪春英.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1):52-53.

[2]栗付民,徐炳欣,赵艳,等.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6年8月第29卷第8):1093-1095.

[3]李挺,许爱军,徐旭仲.超声引导技术与神经阻滞[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6):372-374.

[4]李文波,陈志奇,田春梅,等.彩色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3):112-113.

[5]崔旭蕾,徐仲煌,董锡臣,等.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6-28.